研製背景 早在1943年7、8月間,
英國 戰爭辦公室就為一種A-41巡洋
坦克 和另一種更重型的步兵坦克擬訂了主要性能指標,這兩型坦克均使用羅·羅公司研製的流星發動機,巡洋坦克由英國坦克設計局負責研製(這也是該設計局首次獨立承擔坦克設計任務),此前它通常都是配合
主承包商研製次要的子系統。英國軍方隨後將生產任務交給了米德爾塞克斯的AEC公司,AEC公司生產了二戰期間英國陸軍裝備的最好的重型卡車。儘管如此,AEC公司在坦克裝甲車輛的研製和生產方面經驗實在有限,讓他們一上來就搞新型巡洋坦克有點趕鴨子上架的味道。但在坦克設計局的支持下,AEC公司仍然在1943年底開始製造A-41巡洋坦克的全尺寸模型,並在1944年5月完成了製造工作。
由於事先已經確定了動力系統,因此主要的設計問題集中在火力系統上。英國陸軍內部卻對坦克火炮的選擇上產生了分歧。當時英國最好的坦克炮是螢火蟲坦克和A-30挑戰者重型坦克裝備的17磅炮(77毫米),該炮是在英國人發現德國坦克在裝甲厚度上得到了加強,原有的6磅炮(57毫米)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戰場的需要後開發的。1942年底,重型的17磅炮開始大量裝備英國皇家炮兵團。由於德國坦克部隊在北非戰場上的優勢,第1批100門17磅炮試生產型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北非,英國陸軍的需求是如此緊急,17磅炮甚至還沒有適合的牽引車,不得已只好使用25磅榴彈炮的牽引車來牽引17磅反坦克炮。完成了最後修訂的正式量產型17磅在1943年開下生產線,並首次參加了義大利戰役。17磅炮發射穿甲彈時威力驚人,但該炮在其他彈藥的使用上有很大局限性;一部分英國陸軍人士認為另一種95毫米榴彈炮性能不錯,但考慮到雖然它發射高爆彈藥威力令人滿意,但作為反坦克用就不行了。此外,還有一種為彗星坦克研製的17磅短管坦克炮,儘管其炮口初速和動能一般,但它正好是前兩種火炮的折衷。陸軍內部的分歧一直沒有彌合,AEC公司只好採用對比驗證方案,在15輛A-41樣車安裝了17磅炮,剩下的5輛安裝了17磅短管炮(95毫米榴彈炮本來準備安裝到另外一種坦克底盤上,但最後不了了之)。
主戰武器的爭論沒有結束,輔助武器的爭論也在繼續。有人希望A-41坦克能裝備20毫米機關炮,加強防空火力;而另一方則支持技術成熟的7.92毫米機槍。爭論的焦點在於:雖然機關炮的威力更大,但機槍的射速高、火力靈活、持續壓制能力更好,並且彈藥所占空間也更少。此外,設計者甚至對是否應該在炮塔後部加裝一挺機槍也存在爭議。實際上由於17磅炮的炮架很長,A-41炮塔內也沒有裝備尾部機槍和容納炮塔內第5名成員(機槍手)的空間。而裝備尾部機槍實際上是從多炮塔坦克時代遺留下來的全方位火力概念,在爭論過程中,由於發現如果裝備尾部機槍,就沒有地方安裝煙幕彈發射器了,而煙幕彈發射器對坦克作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關於尾部機槍的爭論才最終得以解決。而對A-41坦克究竟應該裝備機關炮還是機槍的爭論最後也採用折中方式解決——15輛裝17磅坦克炮的樣車上安裝與火炮同軸的機槍,而剩下的10輛坦克或者裝備機槍、或者在炮塔左側的炮架上安裝機關炮。但波爾斯騰機關炮經過多次試驗都沒能通過測試,於是機關炮方案被取消。A-41坦克安裝了BESA機槍。
完成設計的A-41坦克接受了英國坦克委員會的審查,並順利通過評估。原方案只經過小幅度的修改即宣告設計定型。A-41型坦克全重43噸,長9.75米,它的出現使克倫威爾和其他巡洋坦克都相形見絀。A-41坦克被英國陸軍正式命名為百人隊長,英國皇家軍械廠設在伍爾維奇和諾丁漢的工廠就開始試生產該型坦克。隨後,百人隊長坦克的量產任務交給了維克-阿姆斯特朗公司、萊蘭汽車公司和英國皇家軍械廠利茲兵工廠。1945年4月,這些廠家交付了6輛原型坦克。按照常規,新式裝備都要經歷漫長而嚴格的測試。此時,二戰已經接近尾聲,英國陸軍決定直接把百人隊長坦克配備給裝甲部隊,它們隨作戰部隊參加德國境內的戰鬥,在戰鬥環境下接受檢驗,這個行動被稱為“哨兵行動”。1945年5月14日,6輛百人隊長離開英國南安普敦前往比利時安特衛普港,此時,戰爭已結結束兩周時間了,英國人的實戰檢驗計畫落空了。但英國陸軍仍然決定讓百人隊長在歐洲大陸接受長途行軍等項目的測試。離開安特衛普5天后,6輛百人隊長坦克首先要行軍650公里前往英國第7裝甲師師部。從那時起一直到7月底,這6輛坦克先後造訪了英國駐德國和南歐國家的幾乎每一支裝甲部隊,所到之處皆大受歡迎。唯一的批評聲來自坦克駕駛員,百人隊長坦克屬於重型車輛,但它的方向操縱和換檔卻沒有助力,這對於駕駛員來說是一個非常費勁的體力活。
1945年,通過檢驗的A-41巡洋坦克設計定型並正式量產,軍用編號為百人隊長MK1型,主要生產廠家是利茲的皇家兵工廠、愛爾斯維克的斯克斯有限公司,發動機由里蘭發動機公司提供。4年後,也就是1949年,百人隊長正式交付英國陸軍。
1945-1962年間英國總共生產百人隊長各型主戰坦克4423輛(後期車型的腳踏車生產成本為50000英鎊),其中MK1型100輛、MK2型250輛、MK3型2833輛、MK5型221輛、MK7型755輛、MK8型108輛、MK9型1輛和MK10型155輛,其中2500輛以上出口到
埃及 、以色列、伊拉克、約旦、印度、加拿大、丹麥、黎巴嫩、荷蘭、科威特、南非、瑞典和瑞士和澳大利亞等國。
總體性能 百人隊長一共有13種型號,MK5型之後的每種型號又有兩種變型。堪稱家族龐大,型號眾多。但百人隊長系列坦克的車體結構基本沒有大的改動,車體為焊接結構,兩塊橫隔板將車體分成前後3部分。前部左側是儲存艙,內裝彈藥和器材箱,右為駕駛艙。車體中後部依次是戰鬥艙和動力艙,這是典型的傳統坦克艙室布置方式。駕駛員有1個向左右開啟的雙扇艙蓋,每扇艙蓋有1個潛望鏡。圓錐形鑄造炮塔體上焊有頂裝甲板,炮塔和火炮總重13噸,炮塔座圈直徑2300毫米。車長指揮塔在炮塔頂裝甲右側,左側是裝填手出入艙口(它和補彈口都嚴重破壞了炮塔的密封性和防護能力,這種設計在50年代坦克日益強調三防性能的背景下被摒棄),炮塔兩側外部帶有裝甲儲物箱,後部有1個儲物架。車長指揮塔可以由車長手動進行360°旋轉,指揮塔上有1個雙開式艙蓋、1個帶彈道分劃的潛望式瞄準鏡和7個潛望觀察鏡,車長位置處可以安裝1個紅外探照燈。裝填手艙口有1個前後對開的雙扇艙蓋和1個潛望式觀察鏡。
早期的百人隊長MK1/2型坦克裝有1門17磅(77毫米)火炮,這顯然是以毀傷二戰後期坦克裝甲為標準的,隨著時代的發展,17磅炮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戰後坦克裝甲的急劇增加。百人隊長從MK3型開始改為1門帶抽氣裝置的20磅炮(83.4毫米),攜彈量65發,可發射初速為914米/秒的榴霰彈、初速為1432米/秒的曳光脫殼穿甲彈和初速為601米/秒的榴彈,火力大為增強。百人隊長MK5型坦克安裝了一代名炮——L-7 105毫米線膛坦克炮,它也正式拉開了英國陸軍主戰坦克“線膛路線”的序幕。L-7 105毫米炮可以發射曳光脫殼穿甲彈,有效射程為1800米,發射碎甲彈時有效射程為3000-4000米,訓練有素的炮長和裝填手可使射速達到10發/分。105毫米L-7式火炮使用的彈種有L-28A1式曳光脫殼穿甲彈、L-52A1式曳光脫殼穿甲彈、L-64式曳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L-63式曳光脫殼教練彈、L-35式碎甲彈。上述彈種均為英國皇家兵工廠製造的整裝式炮彈,發射藥由電擊發火帽引燃。北約國家同口徑炮彈也可毫無困難的在L-7炮上使用。其他輔助武器還有火炮左側炮塔內安裝的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車長指揮塔上的1挺7.72毫米高射機槍。
百人隊長採用了獨特的測距機槍,機槍口徑為12.7毫米,最大射程1800米,使用時發射3個點射曳光彈。測距機槍是全穩定的,炮長可以選擇手操縱機構進行俯仰和旋轉運動,也可以動力驅動方式進行非穩定和穩定方式的俯仰和旋轉運動,還可以進行動力驅動的應急單一速度的旋轉運動。測距機槍後來又被雷射測距儀所取代。初期製造的百人隊長坦克火控設備簡單,直到60年代許多英國百人隊長坦克才補裝了紅外駕駛燈、在火炮左側安裝了主動紅外探照燈、車長和炮長還裝有紅外瞄準鏡。
百人隊長中型坦克裝1台羅·羅公司生產的流星(Meteor)汽油機,12缸,強制冷卻水循環冷卻,乾式曲軸箱,最大輸出功率為650馬力。發動機功率經離合器輸入梅利特-布朗公司傳動裝置。該傳動裝置為機械式,包括變速機構、差速轉向裝置和匯流行星排。轉向時功率從兩條路線傳遞,一條路經變速機構傳遞,另一路經轉向裝置傳遞,最後功率從匯流排框架輸出,傳給側傳動裝置;直線行駛時功率僅僅由變速機構傳遞。變速機構可提供5個前進檔和2個倒檔。每個排檔都有1個規定轉向半徑,最小轉向半徑為車寬的一半。
百人隊長採用雙輪聯鎖式螺旋彈簧平衡懸掛裝置。車體每側有6個負重輪,每2個負重輪構成1組,每組有1套同心螺旋彈簧,前後兩組懸掛裝置帶液壓減振器。掛膠負重輪彼此可以互換。誘導輪前置,帶有履帶調整器,主動輪後置。每側上支履帶由6個托帶輪支承,中間4個托帶輪為雙輪緣式,前後兩個托帶輪為單輪緣式,僅支承履帶內半邊。每條履帶有108塊履帶板,由錳鋼鑄造,為齒孔嚙合式全金屬結構。
坦克的裝甲也先後加厚兩次,百人隊長MK5型坦克前上裝甲厚76毫米,到MK13型時已經增加到118毫米。除主要武器可發射煙幕彈外,炮塔兩側各裝6個電擊發的煙幕彈發射器。該坦克未裝三防裝置。
百人隊長系列坦克也有其缺陷,這些缺陷主要與機動性有關。因為百人隊長系列坦克多安裝650馬力的流星發動機,而其車重在45噸左右(最後的MK13型車重超過了50噸),過低的馬力/噸位比導致其最高速度往往超不過35公里/小時(22英里/小時);同時,460升(120美制加侖)的燃油儲備只夠它行駛160公里(100英里)。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設計者研發出了一種可以拖在坦克後面的單輪拖車,這種拖車可以載油910升(240美制加侖)。
設計者把百人隊長的最終型——MK13型的重量控制在52噸之內,履頻寬610毫米(24英寸)。MK13型亮相後,坦克的內油箱的儲油量已經增加到了1000升(265美制加侖),但其最大行程仍未超過190公里(120英里)。英國人也曾採用各種辦法以圖加大它的行程,這些辦法包括在車體尾部攜帶輔助油箱,但當坦克越野行駛時,輔助油箱易於損壞,也容易起火。百人隊長MK5型坦克能拖帶一個裝200加侖燃料的油料拖車,可以使行程增大到118英里。但這種方法只能在確定沒有危險的行軍中可以使用,一旦爆發遭遇戰,豈不成了活靶子。也算不得是一個實用的措施。英國戰後坦克發展一向重火力、防護而輕機動,速度低,最大行程小的缺陷一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挑戰者-2主戰坦克才得到了比較好的解決。
澳大利亞的百人隊長 澳大利亞陸軍是百人隊長坦克在海外的第一個用戶,他們在1949年就完成了訂購工作。但是在1950年,韓戰爆發時,澳大利亞訂購的百人隊長坦克被轉交給了第8國王皇家愛爾蘭輕騎兵團(8th King's Royal Regiment,Irish Hussars)。該團本是預備役部隊,裝備百人隊長坦克後重新進入一線部隊服役,並作為大英國協遠征部隊的一部分參加了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的作戰。
直到1952年2月,第一批交付給澳大利亞陸軍的百人隊長MK3型坦克才運抵澳大利亞悉尼港,隨後通過鐵路運到維多利亞州Puckapanyal,裝備了第1裝甲團(1st Armoured Regiment)。坦克運到後在Puckapunyal附近的坦克測試場進行了嚴格的測試,澳軍尤其關注了其懸掛系統,結果證明百人隊長MK3坦克完全符合其性能要求。
澳大利亞陸軍裝備的百人隊長是MK3型,這些坦克都裝備了20磅炮和7.92毫米Besa機槍(該型機槍後來被美制7.62毫米勃郎寧機槍取代)。最後,澳大利亞陸軍在共採購了143輛百人隊長坦克(陸軍正式編號為:ARN-169000到ARN-169138和ARN-115541到ARN-115544)。包括60輛百人隊長Mk3中型坦克(1949年定貨,1951年中和1952年5月交付)。這批坦克在1957年到1961年均被升級為Mk5型(ARN-169000到ARN-169059);51輛百人隊長MK5中型坦克(1954年底定貨,1955-1956年交付,ARN-169060到ARN-169110);4輛裝甲搶救車Mk2(1954年底定貨,1955-1956年交付,ARN-169111到ARN-169114);6輛百人隊長Mk5中型坦克(1956-1957年交付,ARN 169115-169120);4輛MK5型架橋車(60年代初交付,第1輛架橋車在1961年9月到達 ARN-115541到ARN-115544);8輛百人隊長Mk5型和Mk5/1中型坦克(1968年從紐西蘭購買)。一小部分紐西蘭的坦克車體被用來替換澳軍在戰鬥中被地雷炸壞的坦克,至少有一輛(ARN-169017)是在更換了紐西蘭的車體後又重返越南;15輛百人隊長Mk5/1中型坦克(1972年從英國在香港的軍火倉庫中買來,編號為ARN-169124到ARN-169138)。
百人隊長架橋坦克原型車在1956年研製成功,但直到1961年才進入量產階段。1965年,澳大利亞陸軍購買了4輛架橋坦克。這4輛架橋坦克以百人隊長MK5為底盤,改進為MK7標準。加裝了1個100加侖燃料箱。6型坦克橋由鋁合金製成,可承重80噸,橋長超過13.5米。其中2輛架橋坦克參加了越南的戰爭。
因為60年代越戰的爆發,澳大利亞也被要求承擔一定的作戰義務,澳軍裝備的大量百人隊長坦克在1967年開始進行現代化改裝(改裝地點在維多利亞州Bandiana的3rd Base Workshops)。改裝項目包括在傾斜裝甲上安裝了附加裝甲,12.76毫米測距機槍,並為車長、炮長和駕駛員配備了紅外夜視系統。改裝後的坦克裝備了澳大利亞第1特遣隊(部署在越南Phouc Tuy省)。1967年10月28日,澳大利亞政府宣布向越南派遣一個坦克連,作為增援計畫的一部分。派遣部隊包括第1裝甲團C連(18輛百人隊長Mk5/1中型坦克、2輛工程坦克、2輛架橋車)、第1獨立裝甲修理車間(2輛百人隊長Mk2型裝甲搶救車)、Detachment,1st Armoured Forward Delivery Troop(6輛百人隊長Mk5/1中型坦克)。該坦克連從1968年1月29日起在越南服役,直到1971年9月30日。1968年,皇家澳大利亞電氣機械工程兵單位被派往越南支援百人隊長坦克部隊的作戰,該單位裝備了架橋坦克和工程坦克。1968年,皇家澳大利亞電氣機械工程兵單位被派往越南支援百人隊長坦克部隊的作戰,該單位裝備了架橋坦克和工程坦克。到1971年,第1裝甲團的所有3個連都已經部署到了越南,其中C連還在越南呆了兩個輪換期。第1裝甲團與先期到達越南的皇家澳大利亞團(Royal Australian Regiment)第5和第7營進行了大量步坦協調訓練。
儘管許多軍事觀察家和資深陸軍軍官都對百人隊長在東南亞的稻田水網地帶的作戰效率表示懷疑,但百人隊長的表現仍然令人滿意。它們在許多場合都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第1裝甲團的幾個連隊表現可圈可點。他們參加了多次著名的戰役,特別是在防守Coral和Balmoral的Fire Support Bases時,在1968年北越軍隊發起的春節攻勢期間,它們參加了Binh Ba周圍的戰鬥並參與了Phouc Tuy省境內的大量進攻作戰。共有57輛
百人隊長中型坦克、4輛裝甲搶救車和3輛架橋車在越南服役。2名百人隊長坦克的乘員在戰鬥中陣亡。麥可·漢納福德駕駛ARN-169017號車在1968年12月的戰鬥行動中觸雷,崩裂的底板碎片造成了漢納福德的致命傷。1969年5月,詹姆斯·科爾駕駛ARN-169005號車觸雷,威力強大的反坦克雷將整個底板從駕駛艙內掀了出去,科爾當場死亡。
一部分在越南戰場受損的坦克運回澳大利亞後在Puckapanyal裝甲兵中心改裝成駕駛員訓練車——去掉炮塔,裝上一個巨大的駕駛室。1974年-1977年,這些改裝車輛被用來訓練澳大利亞陸軍的駕駛員。百人隊長坦克從1977年開始逐步退出現役,取代它們的是德制豹-1坦克。收藏在澳大利亞博物館的百人隊長坦克保存了全部戰鬥裝備,在特定時候還向公眾開放內部參觀。
以色列版百人隊長 百人隊長在其超過60年的服役生涯中經歷了多次局部戰爭,但它最出色的戰績不是由英國人創造的,而是在以色列國防軍中創下。以色列不僅是裝備百人隊長坦克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對百人隊長坦克改進最多,潛力挖掘的最徹底的國家。講述百人隊長的歷史,無論如何都繞不開以色列版百人隊長這一節。
20世紀50年代初,M-4謝爾曼系列和法制AMX-13坦克是以色列國防軍裝甲部隊的主戰裝備,同時代阿拉伯國家的T-54/55坦克在性能上毫無疑問處於領先地位。以色列國防部高官經常抱怨:沒有一個國家願意把他們的新型坦克賣給他們,他們只能使用過時的垃圾。這些國家允許以色列購買包括噴氣式戰鬥機在內的新式武器,但就是不賣給他們新型坦克。進入60年代,阿拉伯國家從前蘇聯獲得了T-62主戰坦克,這是那個時代最現代化的坦克,裝備大威力的115毫米坦克炮。以色列人面臨的形勢立即嚴峻起來,靠改造四、五十年代的老坦克已無法與阿拉伯國家在戰場上對抗。由於百人隊長坦克在韓戰和蘇伊士運河地區的戰鬥中表現出色,因此,以色列人盯上了這種結實可靠的坦克。
英國政府在1956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同意向以色列出售武器,急需重裝備的以色列將百人隊長坦克列入採購優先順序排位表的首位。第1批安裝了20磅炮的百人隊長MK3型坦克於1959年運抵以色列。第二批百人隊長則是英、以之間1966年酋長坦克合作計畫的交易籌碼。1966年,英國政府啟動了裝有120毫米火炮的新型酋長坦克研製計畫,但英國緊張的國防預算使他們缺乏足夠的資金來完成此項目。為此,英國政府同意向以色列出售百人隊長坦克以籌集資金,作為交換,以色列得以參與酋長坦克的最後階段發展,並擁有購買酋長坦克的優先權(英國方面甚至允諾幫助以色列建立酋長坦克的生產線)。如果這個計畫成功,以色列就可獲得堪與T-62坦克抗衡的武器。阿拉伯國家當然不允許這種不利情況出現,他們用將外匯儲備從英國的銀行提走等經濟制裁措施來威脅英國。1969年11月,英國被迫終止了與以色列在酋長坦克上的合作。此時,該合作計畫已經進行了3年多時間,以色列在酋長坦克的最後研製階段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和資金。但結果卻只得到了2輛酋長坦克原型車和三百多輛百人隊長MK3/5坦克。或許是這個教訓過於深刻,從此以後,以色列裝甲部隊中就再也沒有出現過英國坦克的身影,百人隊長坦克成為英國坦克在以色列國防軍中後無來者的絕唱。
第1批百人隊長MK3坦克於1959年開始在以色列裝甲部隊服役,當時已經裝備了M-1/M-50超級謝爾曼和M-51以色列謝爾曼坦克的以裝甲兵並不太滿意百人隊長的性能。主要意見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百人隊長坦克的機械和電氣系統比謝爾曼系列坦克複雜得多,處於草創時期的以裝甲兵後勤維護部隊對付起來有點吃力,加上基層坦克兵們要從美制設備轉而適應英制設備,在習慣上也存在問題;第二個方面則針對百人隊長的痼疾——戰術機動性,英制流星汽油機功率有限,油耗高,坦克的燃料攜帶量也不足,因此百人隊長坦克的速度和作戰行程受到很大限制;最後,由於百人隊長是針對歐洲平原的季風海洋性氣候條件設計的,高溫多沙的沙漠作戰環境對冷卻系統和空氣濾清器的要求則要高的多。因此,剛剛到達以色列的百人隊長坦克發動機冷卻系統以及空氣濾清器故障頻頻。儘管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意,但以色列裝甲兵當時要解決的首先是有無的問題,他們還沒有富裕到可以把百人隊長扔到一邊不管的程度。
1963年,在英國的幫助下,以色列給第一批百人隊長MK3型換裝了105毫米L-7線膛炮,裝在車長指揮塔上的7.62毫米機槍被美制12.7毫米機槍代替,無線電設備也換成了美制。1966年以後到達的百人隊長MK5型也做了同樣改裝。改裝後的百人隊長被統稱為——肖特坦克。1967年6月5日六日戰爭爆發時,以色列陸軍作好戰鬥準備的全部385輛百人隊長坦克中就有293輛是經過改進的肖特坦克。換裝了105毫米火炮的肖特坦克成為以色列陸軍裝甲部隊的主力,主要裝備南部軍區:塔爾師第7裝甲旅第82坦克營(33輛);約菲師沙得里裝甲旅和塞拉裝甲旅(共4個坦克營)以及沙龍師茲珀里裝甲旅(1個坦克營),北部軍區只有佩利德師拉姆裝甲旅擁有1個百人隊長坦克營。據不完全統計,六日戰爭期間,共有293輛百人隊長坦克(肖特坦克)參戰,被擊毀30輛,戰損率低得驚人。六日戰爭中,肖特主戰坦克以其強大的火力、英國坦克傳統的防護優勢對阿拉伯國家的蘇制坦克構成了巨大威脅,以色列裝甲兵對它的表現非常滿意,儘管肖特坦克每小時只能跑30多公里。
百人隊長的優異表現與AMX-13輕型坦克的不堪一擊形成鮮明對比,它重防護的思想特別適合以色列兵員有限的國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以色列坦克的發展方向。在此之後,以色列人再沒買過法國坦克,其後自行研製的馬加其和梅卡瓦主戰坦克均將防護力放在第一位。
戰爭結束後的1968年,鑒於基層裝甲部隊對百人隊長低劣的戰術機動性頗有怨言,以色列軍工部門開始對肖特坦克進行大改。由於以色列能夠方便而又便宜的獲得美國裝備,因此,他們得以通過更換性能更先進的美制發動機來改進百人隊長的機動性能。以色列方面評估了3種不同型號的美制發動機,最終選定美國泰萊達因·大陸(Teledyne Continenta)公司的AVDS-1790-2A風冷柴油發動機作為百人隊長升級動力包。泰萊達因·大陸汽車公司是世界上最大風冷坦克發動機機生產商,技術實力雄厚。他們研製的AVDS-1790風冷柴油發動機由AV-1790汽油機和AⅥ-1790噴射式汽油機演變而來,1960年,該發動機取代AⅥ-1790噴射式汽油機裝備同年定型投產的M-60坦克和首批系列化生產的M-48A3坦克。AVDS-1790風冷柴油發動機燃油消耗率低(同等燃料攜帶量下,裝有低耗油率發動機的坦克行程顯然更大);採用風冷體制提高了發動機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減小了發動機體積和重量,減少了易損性,提高了維護性;此外,它還採用了多燃料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後勤供應的負擔。以色列選中的是AVDS-1790-2AC型渦輪增壓風冷柴油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達到750馬力(比流星發動機淨增100馬力),在坦克全重略有增加的前提下,單位功率仍提高到14馬力/噸。阿里遜公司的CD-850-6型自動傳動裝置取代了原有的梅利特-布朗(Merritt-Brown)公司的Z-51R型手操縱變速箱,大大減輕了駕駛員的操作強度,簡化了駕駛訓練。以色列工程部門還加大了百人隊長的油箱,使其最大燃油攜帶量達到1190升,是百人隊長MK5型的2倍多。
一系列改進措施使百人隊長坦克的機動性有了相當大的提高,最大時速達到50公里/小時,最大行程也相應增加到500公里。其他改進項目還包括風冷制動系統、新型滅火系統,彈藥布置方式(105毫米炮彈的載彈量增加到72發)。以色列改進的百人隊長MK5坦克於1970年開始服役,被稱為肖特-卡爾型主戰坦克,更換髮動機和傳動系統使肖特坦克的外形也發生了變化——車體後部加長,發動機前端向上傾斜3.5度,為布置冷卻空氣出口,升高了頂裝甲。升高的發動機頂裝甲板和位於履帶護板上方的空氣濾清器上是它區別於百人隊長坦克的主要外部特徵。肖特-卡爾的火力和機動性上都具備了戰後二代坦克的特徵,加之其動力系統、火炮、傳動系統都可以與以色列引進的美制M-48/60坦克互換,極大減輕了以軍後勤部門的負擔。
肖特揚威戈蘭高地 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是二戰之後投入坦克數量最多的局部戰爭,阿以雙方幾乎集中了當時東西方最先進的主戰坦克,以色列方面擁有大量百人隊長(肖特-卡爾)、M-48、M-60主戰坦克(戰爭期間美國作為緊急軍援送到以色列),與之對陣的則是阿拉伯國家的T-54/55/62坦克。以色列陸軍當時半數的以上(1000輛)的主戰坦克是肖特-卡爾坦克,主要裝備北部軍區裝甲部隊,部署在北部戈蘭高地;南部軍區也有2個裝備肖特-卡爾坦克的裝甲旅。具體的番號是:拉菲爾·埃坦準將的第36師級部隊的第7和第188裝甲旅;拉納準將的第240裝甲師級部隊第679後備裝甲旅;南部軍區第252裝甲師級部隊(門德勒準將)的第460裝甲旅;第162裝甲師級部隊(布倫·亞當準將)的第217裝甲旅。
1973年10月6日和7日是現代以色列國家離亡國最近的兩天,在南線,埃及軍隊突破巴列夫防線,進入西奈半島;北線的敘利亞人幾乎占領了整個戈蘭高地,前鋒部隊距約旦河僅6英里,兵鋒直指河對岸的以色列加利利平原。以色列國防軍在南北兩線苦苦支撐,尤以北線的戈蘭高地戰役打得最為艱苦。第7和第188裝甲旅在近80公里長的戰線上獨自對抗敘利亞5個師近1500輛坦克的輪番衝擊。肖特-卡爾坦克在這場史詩般的遲滯防禦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炮塔前正面152毫米和車體正上方118毫米厚的均制鋼裝甲帶來的良好抗彈性以及合理的車體結構、內部設備布置使它具備了良好的戰場生存能力;L-7 105毫米火炮的火力也確實名不虛傳。加上以色列裝甲兵良好的訓練和極高的戰術素養,以軍基本上保證了超過1:2的戰損比。從10月6日下午2點敘軍發起總攻到10月8日黎明,雖然第7和第188裝甲旅幾乎完全被打散建制,坦克和人員損失殆盡,但他們迫使敘利亞軍隊在戈蘭高地留下了近600輛坦克殘骸,極大的挫傷了敘軍的銳氣,為後備部隊的集結參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以方公布的肖特-卡爾坦克的損失數量僅在200輛左右,而對之對抗的敘利亞軍隊則幾乎丟掉了兩個半裝甲師,這一比例堪稱驚人。當然,戰鬥中實際被命中乃至喪失戰鬥力的肖特-卡爾坦克肯定不止200輛,因為這個統計數字沒有將以軍在戰鬥中被損壞後又被後勤部門修復的坦克算進去,而實際上,戰爭期間,以軍軍械部門高效率的修復了大量損毀的坦克。
1973年以後,百人隊長坦克逐漸失去了它在以色列國防軍中的支柱地位,因為當時以色列已經從美國獲得了更先進的M-60A3主戰坦克,而其自行研製的梅卡瓦MK1主戰坦克也開始交付部隊。但以色列版百人隊長的改進仍在繼續,畢竟殘酷的戰爭證明了它是一種可在關鍵時刻依靠的武器。1976年前後,以色列為肖特-卡爾坦克更換了炮塔俯仰/旋轉機構,換裝了美國卡迪拉克公司研製的蓋奇液壓系統,改進後的坦克也因此被稱為肖特-卡迪拉克坦克(以軍方正式編號為肖特-卡爾-貝特坦克)。1978-1979年,以色列國防軍中的百人隊長坦克又被裝上了微光夜視系統、急救箱和以色列拉菲爾軍械發展公司研製的新型反應裝甲,新的改型被稱為肖特-卡爾-基梅爾。1982年的加利利和平行動中共有1100輛以色列版百人隊長坦克參戰,其中就包括這種脫胎換骨的肖特-卡爾-基梅爾坦克。
1984年,以色列軍工部門又為百人隊長更換了新一代的反應裝甲(這種裝甲當時屬於絕對機密,在部隊接到動員令開拔前線之前都不允許安裝到坦克上),裝上了梅卡瓦MK2的火控系統(包括熱成像儀、雷射測距儀和橫風感測器)。加裝主炮熱護套和新的10管煙幕彈發射器。備彈量從72發下降到71發。這種在裝甲防護、火力和火控系統方面都已接近戰後第三代坦克的百人隊長被賦予的軍方編號是肖特-卡爾-達利德。
百人隊長坦克在以色列陸軍現役部隊中一直服役到80年代後期,此後由於新型梅卡瓦坦克的入役而被作為戰略物資封存起來,2002年3月10日,以色列國防軍百人隊長正式退出現役。
結語 如今,百人隊長已經度過了的它60歲生日。直到20世紀90年代,丹麥、約旦、新加坡和瑞典仍在使用百人隊長坦克。而在以色列戰時訂購的坦克中,仍然保留有大約1000輛的百人隊長改進型坦克。在超過半個世紀的服役生涯中,百人隊長在各個使用國經歷了大量改進,這些改進型坦克形態各異,有些甚至已經完全脫離了最初的百人隊長的外形。除了以色列在改進上下了大工夫外,南非也在百人隊長改進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南非陸軍現裝備的號角主戰坦克就是以百人隊長為藍本改進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