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探討的是英國媒介的發展狀況,但也非常關注其它國家的媒體發展經驗,書中的很多主題都與此有關。或許,這就是本書被翻譯成包括阿拉伯、韓國、葡萄牙等多國文字的原因。也可能是基於這個原因,從澳大利亞到以色列,很多類似《有權無責》的書紛紛出版。這些都說明,本書採用的媒介研究的獨特視角,是可以超越國界的。
基本介紹
- 書名:英國新聞史
- 譯者:欒軼玫
- ISBN: 9787302114413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譯者簡介,創作背景,本書特色,
出版信息
有權無責----英國新聞史
作者: 詹姆斯·卡瑞(James Curran) / 珍·辛頓(Jean Seaton)
譯者: 欒軼玫
副標題: 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
ISBN: 9787302114413
頁數: 343
定價: 38.0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05-08-01
內容簡介
本書分析了影響英國媒介制度演化的各種因素,並解釋了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並制約著英國媒介發展的。這些制約因素包括:政府的決策、政治壓力、經濟影響、媒體專業精神以及來自社會集團的壓力與公眾的關注。
不過,本書希望揭示的更具廣泛意義的論點是:所有的社會都有選擇媒介發展的權力。這種選擇,不管是好還是壞,都將對媒介機構、媒介內容以及媒介的社會角色起到持續且深刻的影響。其中有些決策是理性的選擇,而有些卻並沒有充分預計到後果,或者只是一時的興之所致。事實上,在時代思潮的絢麗光環下,人們常常忽視了,其實還有其它很多種選擇,或者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還有達成其它社會共識的可能性。
社會究竟做出何種選擇,事關重大。媒體是社會公共空間最重要的組織機構:它通過法律或行政手段,通過社會習俗的教化力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影響社會進程。媒體製造快樂,它是藝術與想像重要的生存空間。它給不同群體、個體之間營造了探討相同話題,構建社會認同與社會聯繫的話語平台。媒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娛樂、歡笑、爭吵、希望和夢想的世界,它是社會集體生活的核心。
本書的第二個主題是關於控制與市場的。總體來看,英國的公營廣播電視因為控制得當而效果良好,而報業卻被現代的市場化搞得面目全非。本書認為國家有限度的介入媒體(不是政府全權控制)對於媒體而言是較好的; 而與此相反的,完全不受制約的媒體看上去卻並不很美。
雖然本書主要探討的是英國媒介狀況,但討論並沒有囿於這一主題。本書體現了西方——更多是歐洲的,而不是美國的——檢視媒體的方法與視角,這一視角強調歷史感、強調對媒體社會角色的批判意識,相信通過公眾的干涉,媒介的現狀是可以不斷完善的。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所要考慮的不僅是如何通過市場手段來最大限度滿足個體的需求,而且還要思考什麼是民主國家社會利益實現的最佳方式。
《有權無責----英國新聞史》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作為傳播學的一本核心教材,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野及歐洲特別是英國廣播電視的全景視描述。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報業史
第一章 政治神話般的自由報業史
第二章 報業擺脫監管的鬥爭
第三章 改革的醜惡一面
第四章 報紙的產業化
第五章 報業的大亨時代
第六章 公共管制下的報業
第七章 全球化時代的報業
第二部分 廣播電視史
第八章 瑞思與政治中立
第九章 廣播與閃電戰
第十章 社會革命
第十一章 BBC的衰落
第十二章 階級 品味和利潤
第十三章 觀眾是如何被“製造”的》
第十四章 錄像機、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
第十五章 廣播事業的急轉突變
第三部分 新媒體的興起
第十六章 科學家、資本家和計算機憲章主義者
第十七章 網路社會學
第十八章 英國的新媒體
第四部分 媒介理論
第十九章 全球未來、信息社會和廣播電視
第二十章 大眾媒體社會學
第二十一章 報業自由的自由主義理論
第二十二章 廣播電視與公共服務理論
第五部分 媒體政策
第二十三章 媒體政策的矛盾
第二十四章 媒體政策的中心議題
作者簡介
詹姆斯·卡瑞是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College)傳播系教授,他著述頗豐,出版專著及編著16本。(部分與其他學者合著或合編),包括:《大眾傳播與社會》( Mass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英國報業》( The British Press)、《報業史》、《文化戰爭》(Culture Wars 2005)。他曾做過業餘記者,並擔任過《泰晤士報》每周專欄作家,同時還是《新社會主義者》(New Socialist)的編輯,詹姆斯·卡瑞同時也是美國加州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客座教授。
珍·辛頓是英國威斯特敏斯特大學媒介史教授。除了本書外,她還編著了(與本·皮姆勞特)《媒介在英國政治中扮演的角色》(The Media in British Politics)、《衝突中的媒介》(The Media of Conflict)、《新千年轉折時期的媒介》( the Media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nium)等書。她的下一本書是《大屠殺與媒介》( Carnage and the Media)。此外,珍·辛頓還應BBC官方委託撰寫BBC發展史(20世紀80年代卷)
譯者簡介
欒軼玫,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訪問學者、從本科到博士先後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廣播學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已出版專著一本,合著三本。並在國家核心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0多篇,總計20餘萬字。曾任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編輯,兩獲“中國新聞獎”,三獲“中國廣播獎”,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國家公派留學基金”、“財經獎學金(第五屆)”等多項榮譽。
創作背景
1975年,英國倫敦工藝學院(即後來的威斯敏斯特大學)率先在英國開設了面向本科生的“媒體研究”專業。當時,詹姆斯·卡瑞在那裡工作,稍後,珍·辛頓也成為了那裡的教師。《有權無責》這本書的構思,部分原因就是為這門先鋒課程以及稍後開設的一系列全新課程提供的一本輔助參考教材。
當時,大多數的媒體研究專著都是美國的,書中講的也多是美國媒體的情況。這些書大多以相當狹窄的社會科學視角(當時的主流方法是基於“媒介效果”的媒介理論),以及想當然的“自由主義多元論”作為媒體研究的理論框架。而作為本書作者及身兼教師的我們,則希望在歐洲主流批判學派的基礎上,建立屬於英國自己的媒體研究體系。這種體系不是美國公共生活版的,而是學術領域更寬泛的一種嘗試。他們希望能同本國的同行一起,創建一種完全不同的、有別於“舶來品”的“傳播學研究”體系及方法。
本書特色
《有權無責》努力將不同學科、不同觀點融合在一起,這其中包括常常被 遺忘的“媒體研究”之母——政治學和歷史學的研究。後來,這一獨特的研究視角在老師與學生們中產生了廣泛共鳴,這本書也因此成為英國大學的標準教科書。本書是它的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