苫草房是一種房屋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苫草房
- 用途:居住,防風雨,避暑防寒
草房的來由,砌牆體,搭房架,苫草頂,杜甫與草房,
草房的來由
中華民族居住文化源遠流長,遠古先民從鑿穴而居、構木為巢到築室而居,經過了漫長的時期。新型石器工具出現的同時,陶器和制陶業隨之產生,黃河中下游地區開始了從穴居演進為築室而居。
草房是上無片瓦下有立錐之地的貧寒之家建造的住室,也是漁家、獵戶等禦寒避風雨的臨時居所。草房雖然粗糙簡陋,沒有瓦房豪華氣派、堅固耐用,但冬暖夏涼,總可成為貧民的棲身之所。草房原是鑿穴而居,構木為巢到磚瓦房的過度階段,磚瓦房出現後,仍為貧民的居所,長期與磚瓦房並存。
草房用料及構築式樣也不完全一樣。用料一般是就地取材,土、木、葦、草盡為建材。構築式樣有一面坡、兩面坡懸山、四面坡歇山等。冀東地區的草房北部山區多為山陽一面坡,南部平原以起脊兩面坡懸山為主。
草房構造
祖國地域遼闊,草房構造有多種。可簡單分為有柱草房和無柱草房,有柱草房就是長說的“四梁八柱”式的(三間的房),柱頂著梁,樑上有立人和斜弦,立人頂著脊檁,斜弦承載中檁,檁上搭著椽子,椽子有長短,有出頭不出頭,其中,出頭的椽子會淋雨,於是“出頭的椽子先爛”。
砌牆體
牆體有多種壘砌方法,有土坯壘砌,拉合辮編砌,乾打壘壘砌。
1.用土坯砌就,土坯基本分兩種,一是草坯,一是無草坯。草坯用稻草或麥秸鍘成2寸左右長的段和泥,以無底模子抹成。無草坯即燒磚用的土坯。兩種坯砌牆體,均需夯實地基,地面以下壘三四行磚,地面上砌六七行磚,以上砌土坯。以起脊兩面坡草房為例,土坯山牆和界山牆達到一定高度,砌出等邊鈍角(角度基本和瓦房同),作為承重牆,直接架檁。
草坯牆外面裸露,無草坯牆外面則要採取保護措施,以防雨淋。方法有兩種,一是抹草泥,方法簡單略去不述;另一種是披穰子。高粱穗用碌碡碾去粒,碾軟無粒後稱穰子。先把牆面用草泥或無草泥抹平,然後由下往上依次把穰子用泥貼上在牆上。在磚垛上抹一條寬4寸左右的無草泥,穰子尖朝下一根挨一根地把根粘在泥上。用泥把已粘在牆上的穰子根部抹平,進而在第一排穰子根部以上抹第二條泥,把第二排穰子粘在牆上。同樣方法依次把穰子披到房子頂部。因風吹雨淋,兩種保護牆體的材料日久均會剝蝕脫落,可以重新抹泥和披穰子。
南部沿海地區,多用“垍疙瘩”砌牆體。在平坦、濕潤、長草的鹽鹼地里,先劃線,然後用平板鍬切剷出長方體土塊,稱垍疙瘩。用垍疙瘩砌牆體,帶草的一面朝外。垍疙瘩系鹽鹼土又有草面,比較耐雨淋。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沿海地區還有垍疙瘩房,但那時一般已非草頂,而是土頂或泥頂。沿海一隅偶爾可見垍疙瘩牆頭,垍疙瘩草房已經絕跡。
還有一種是草牆體。用木桿搭成牆體架,把葦子或稻草用細繩密密地勒到木桿上,里外抹草泥。
用包括垍疙瘩在內的土坯砌牆體所建的草房,一般為永久房,草牆體一般用於臨時建築。沿海的魚鋪,一般用草牆體。
2.拉合辮編砌,用稻草等多節長草攪合泥漿捻程一寸多粗細的泥漿草繩,一根根逐層盤結編制網狀龍骨,空隙填土成牆。
3.乾打壘牆,在牆位上用繩栓木板當模,填濕土夯實,一處夯實後解繩換位再打,直至成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