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疫病

苦瓜疫病

苦瓜疫病是由甜瓜疫霉引起的、發生在苦瓜的病害。該病主要為害植株莖基部和幼嫩部位,也為害瓜條,多在開花以前顯症。葉片發病多從邊緣岀現黃褐色病斑,濕度大時病部岀現白色霉層並軟腐;果實發病先出現水浸狀黃褐色病斑,稍凹陷,濕度大時出現白色綿狀霉層,果實腐爛並發出臭味。

苦瓜疫病是苦瓜的一種常見病害,在中國局部地區有分布,多在夏秋季發生。一般在低洼、排水不良、重茬地塊發病嚴重,地爬苦瓜比架苦瓜發病嚴重。

苦瓜疫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選用抗病品種,實行輪作,加強水肥管理等。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並撒生石灰消毒,中心病株出現後及時噴灑化學藥劑,隔10天左右1次,視病情防治2~3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苦瓜疫病
  • 外文名:Balsam pear Phytophthora blight
  • 病原:甜瓜疫霉
  • 為害作物苦瓜
  • 為害部位:莖基部和幼嫩部位、瓜條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農業防治,化學防治,

病原特徵

苦瓜疫病病原為甜瓜疫霉(學名:Phytophthora melonis Katsura.),也稱掘氏疫霉,異名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屬鞭毛菌亞門真菌。甜瓜疫霉在PDA上培養,菌叢呈灰白色,稀疏,菌絲無隔透明,直徑4~7微米,後期菌絲產生不規則形的腫脹或結節狀突起,一般不產生孢子囊。在Vs汁培養基上,菌叢近白色,稀疏,產生孢子囊,孢子囊下部圓形,乳突不明顯,有時也可看到少量孢子囊的乳突較高,可達4微米,大小(43~69)微米×(19~36)微米,新的孢子囊自前一個孢子囊中伸出,萌發時產生遊動孢子,自孢子囊的乳突逸出,藏卵器近球形,直徑18~31微米,無色,雄器圍生;卵孢子球形,淡黃色,表面光滑,16~28微米。
該菌生長發育適溫28~32℃,最高37℃,最低9℃。該病原除侵染苦瓜外,還可侵染甜瓜、甜菜、馬鈴薯、番茄等作物。

為害症狀

苦瓜疫病主要為害植株莖基部和幼嫩部位,也為害瓜條,多在開花以前顯症。
  • 葉片:葉片發病先失去光澤,後呈水燙狀萎凋下垂,沿葉緣形成灰綠色不規則形大斑,以後葉片腐爛或乾枯。下部葉片先發病,後逐漸向上蔓延。
  • 莖基:莖蔓部染病病部凹陷呈水浸狀,變細變軟,致病部以上枯死,病部產生白色霉層。
  • 瓜條:呈水漬狀灰綠至灰褐色壞死,病斑不規則,邊緣多為水漬狀,隨病害的發展,病斑上產生白色霉層,很快病瓜腐爛。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和卵孢子隨病殘體組織遺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絲或卵孢子遇水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通過灌溉水和雨水傳播到苦瓜上萌發芽管,產生附著器和侵入絲穿透表皮進入寄主體內,遇高溫高濕條件2~3天出現病斑,其上產生大量孢子囊,借風雨或灌溉水傳播蔓延,進行多次重複侵染。

流行規律

苦瓜疫病發生輕重與當年雨季到來遲早、氣溫高低、雨日多少、雨量大小有關。發病早氣溫高的年份,病害重。一般進入雨季開始發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擴展蔓延或造成流行。生產上與瓜類作物連作、採用平畦栽培易發病,長期大水漫灌、澆水次數多、水量大發病重。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 選用江門大頂、英引苦瓜、夏雷苦瓜等耐高溫高濕品種,可減輕發病。
  2. 實行與瓜類作物3年以上輪作。
  3. 採用高畦栽培,可減少與病菌接觸、提高地溫可起到早熟避病作用,如能採用地膜覆蓋,效果更好。
  4. 加強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增施磷鉀肥,適當控制氮肥,有條件的採用配方施肥技術或施用甜瓜專用肥。
  5. 儘量使瓜坐在壠上或高畦的畦面上,澆水時水深不要超過莖基部或坐瓜部位。

化學防治

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並撒生石灰消毒。中心病株出現後及時噴灑72%霜脲錳鋅(克抗靈)可濕性粉荊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顆粒劑800倍液、18%甲霜胺·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667平方米噴對好的藥液50升,隔10天左右1次,視病情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