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年華——我的知青歲月》是2014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北京知青與延安叢書編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苦樂年華:我的知青歲月
- 作者:北京知青與延安叢書編委會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3月1日
- 頁數:393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11720665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這部《苦樂年華——我的知青歲月》,是北京知青與延安叢書中的第一卷。書中的作者是45年前曾在延安插隊的北京知青。當風華不再、青春已逝,追憶當年在延安的黃土地上度過的苦樂年華,更有一種人生況味。書中所收錄的這些追憶文章,感情真摯深沉,文字樸素優美,尤其是在對插隊生活細節的挖掘和展示中,呈現出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精神氣質,將陝北黃土地濃郁的鄉土風情和知青們的心路歷程給予了準確的描述和表達,是一部滋養人精神的、充滿正能量的勵志之作。
圖書目錄
一個偉人的期待
啟程
歲月白描
魂牽夢繞黃龍山
那年“拉練”去延安
當了回“五·七”連長
我們村的北京知青
插隊在棗園
插隊軼事
星星溝
那些人、那些事
熱炕於今有餘溫
家在柴窯
赤腳砍柴
炭窯紀事
掏井
編囤
我的小土窯
歷練
插隊小故事
窯洞讀書記趣
我的手風琴
借書
書之風波
窯洞國小
畫前常憶殷切語
用生命之根鑄起的豐碑
我們村的科學種田隊
銀線連山外
試製“九二〇”的日日夜夜
知識甘霖潤沃土
身在“槽頭”
延河畔上的女石匠
錘鍊
丁牛
塬上的雪
窯洞裡的歲月
深情與遺憾
能不憶茶坊
我在“鼓鄉”度過的青春歲月
人生的收穫
人物記存
人物三記
來嬋兒
插隊生活拾趣
五穀雜糧細分說
深情憶往感懷多
特殊的邀請
插隊歲月堪追憶
插隊時的趕會與串隊
斷黑戶
進城賣瓜
我辦代銷店
山野放牛有其樂
過年的“扁食”山野的杏
洪水中的經歷
那條遙遠的山溝溝
後記北京知青與延安叢書編委會
作者簡介
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從首都北京,先後有近28000名知識青年來延安插隊落戶。為了真實記錄北京知青與延安人民共同經歷的崢嶸歲月,延安市委決定編撰北京知青與延安系列叢書,並成立了北京知青與延安叢書編委會。編委會從徵集資料、組織編撰到籌措資金、出版發行,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叢書的出版發行,對於記錄、感懷知青歲月,留存、珍藏歷史資料意義重大。
序言
聖地延安,三山鼎峙、二水交融。寶塔山、延河水相映生輝,構成了共產黨人精神家園的紅色符號,成為聖地延安絕佳的形象標誌。
這套散發著陝北黃土氣息的叢書,用以情紀史的筆法,向人們展示了近28000名北京知青,在延安黃土地上度過的崢嶸歲月和苦樂年華。叢書中所收錄的每一個人,或作為插隊歲月的親歷者、見證者,或作為對青春往事的追憶者,他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深藏著一個與自己相伴終生的“聖地情結”,他們對延安的寶塔山和延河水,對這片曾養育了中國革命的黃土地,始終懷著一種深深的眷戀。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種深植於靈魂深處的紅色革命情結,在那場聲勢浩大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這批滿懷革命豪情的青年學子,告別了繁華的首都,開始了人生最初的“朝覲”。他們從金水橋頭集結,向著一個越走情思越濃的熟悉而又陌生的聖地進發。他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懷著類似賀敬之在《回延安》中所表達出的那種真摯的感情,並在趕赴延安的征途中,就產生了一個樸素而又簡單的意念——以延安的寶塔山和延河水為背景,照一張留駐青春倩影的照片,寄回北京,告慰父母及家人。這樣的情感與意念,都出自對聖地延安的一種嚮往與景仰。從知青們當時所接受的教育來看,充滿紅色革命傳奇的聖地延安,無疑成了他們最嚮往的地方。延安的寶塔山、延河水,以及山崖上錯落有致的土窯洞所構建起的紅色革命歷史長廊,是最能表達革命豪情、展示英雄主義情懷、放飛青春夢想的絕佳之地。能在聖地延安的寶塔山下,傾聽歷史的回聲,解讀革命之所以能在窮鄉僻壤取得勝利的歷史邏輯,能在革命聖地接受延安精神的薰陶和滋養,對人生的成長,定會聚集起更加強大的精神力量。
渾雄蒼茫的陝北高原,像被群山環繞成的一個巨大的聚寶盆,她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在79年前,接納過一支在槍林彈雨中轉戰大半箇中國、用堅定的理想信念來傳播共產黨人改天換地革命理想的紅軍隊伍。長征,是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過巨大影響的一個大事件。延安,作為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和中國共產黨人演繹紅色革命傳奇的大舞台,已被載入中國革命的輝煌史冊。近28000名北京知青來延安插隊,堪稱是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群體實踐活動,是繼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又一個龐大的外來群體,也是對延安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1969年那個多雪的冬天,充滿紅色革命印記的聖地延安,在接納這批胸懷革命理想的青年學子的同時,也將這方地域嚴酷的自然環境和貧窮落後的面貌,以猝不及防的方式展示在他們的面前。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中,知青們開始用一種平民的視角來觀察體驗生活,他們看到了生息在這方土地上的父老鄉親,面朝黃土背朝天,終年勞作卻難以溫飽的生存現狀;看到了牛踩場、驢拉磨,傳話隔山吼,點燈靠麻油的原生態的生活場景。在經歷了痛苦的磨鍊和深刻的思索之後,知青們很快就從浪漫、狂熱和困惑中平靜了下來,以一種平民意識和平民情懷來融入生活,用青春的激情,在貧瘠荒涼的黃土地上燃起了理想的火焰,以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風貌,面對嚴酷的現實開始書寫自己的人生。他們與延安人民一道,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戰天鬥地,改造山河,搏擊貧困,演繹出一幕幕“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青春活劇。
……
寶塔山依然屹立在延河之濱,那高聳的塔尖上曾懸掛過當年來延安插隊的北京知青的理想風帆。儘管歲月像延河水一樣一去不復返,但歷史已經將那段難忘的歲月,將曾在延安插過隊的每一個知青的光榮的名字鐫刻在延安的大地上。
寶塔含笑遙祝赤子幸福安康,
延河歡歌頌唱神州築夢時代。
是為序。
中共陝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 姚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