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味素

苦味素

苦味素是一類具苦味化合物的通稱,在中草藥成分中主要指除了生物鹼甙類以外具有苦味性質的物質。從化學上看,它們基本上都屬於萜類化合物的範疇,或者和萜類化合物的關係密切,而且多數是內酯的衍生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苦味素
  • 外文名:Balsam
  • 範疇:萜類化合物
  • 一般存在於:植物
  • 分類:一萜類 倍半萜類 二萜類 三萜類
簡介,作用,種類,一萜類,倍半萜類,二萜類,三萜類,

簡介

研究者通過研究黃瓜發現:黃瓜苦味正是由三萜化合物葫蘆素C導致的,葫蘆素是一類高度氧化的四環三萜化合物,僅在葫蘆科植物中(黃瓜、西瓜和甜瓜等)發現,苦是這類化合物最顯著的特點,因此,葫蘆素也叫苦味素。極低量的葫蘆素(0.1 mg/L)就能引起明顯的苦味,比典型的苦味劑咖啡因還要苦100倍左右。
苦味素的發現對黃瓜育種抗腫瘤藥物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植物的生長面對各種外界生物脅迫和非生物脅迫,極苦的苦味素是最佳的防禦武器,可用來抵禦病蟲害的侵入。因此,苦味素是保護植物的 “綠色農藥”。科學家通過黃瓜功能基因組研究和代謝組學研究發現,可以通過控制黃瓜葉片和果實中苦味素差異積累,培育出葉苦果實不苦的超級優良黃瓜品種。
在印度,極苦的野生黃瓜果實和葉片除了被用作瀉藥,還被用於治療各種炎症。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甜瓜瓜蒂中的苦味素被提取出來並開發成治療肝病的有效藥物。近年來新發現的苦味素藥用價值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苦味素對於腫瘤的治療具有非常好效果。由於黃瓜中苦味素含量極低,因此通過解析苦味素代謝通路和合成生物學技術,提高苦味素的含量對於產業化苦味素套用於臨床腫瘤治療具有非常重大的醫學意義。

作用

苦味素
一類具苦味化合物的通稱,在中草藥成分中主要指除了生物鹼甙類以外具有苦味性質的物質。
從化學上看,它們基本上都屬於萜類化合物的範疇,或者和萜類化合物的關係密切,而且多數是內酯的衍生物。苦味素可以分為一萜類、倍半萜類、二萜類和三萜類。此類成分除共同具有苦味外,生物活性是多方面的,例如地黃是滋陰藥物,具有降低血糖和利尿的藥理作用,梔子的果實中含有多種苦味成分,具有清熱瀉火作用;龍膽苦味素為環烯醚萜甙的代表,作為苦味健胃劑。 此外還有川楝皮中的驅蛔成分川楝素等都屬於此類成分。

種類

一萜類

此類苦味素多是環烯醚類化合物,多以苷的形式存在。因此它們的極性較大,易溶於水和乙醇。比較常見的有存在於梔子中的梔子苷類,存在於車前子中的桃葉珊瑚苷,存在於山茱萸中的馬錢素、獐芽苷等。

倍半萜類

此類苦味素有三類,一類是印防已毒素及其類似物,多存在於印防已科的植物,我國馬桑科植物馬桑中含有的馬桑毒內酯、杜延、馬桑寧、馬桑亭即屬於此類化合物;一類是奧類倍半萜苦味素類;還有一類是大環倍半萜苦味素類。

二萜類

此類苦 小。多存在於高等植物中,如銀杏、一枝黃花、夏至草、黃獨、蘇木等。

三萜類

此類苦味素包括存在於吳茱萸、白鮮皮、枳實、黃柏中的檸檬苦素類似物;存在於臭椿與鴉膽子中的苦木苦味素類;存在於葫蘆科植物藥西瓜、甜瓜、雪膽等中的四環三萜衍生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