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塵

若塵

若塵,原名楊瓊,天涯社區ID是溫柔幾刀,是海南樂東人氏,中國詩歌學會會員。1995年考入海南大學中文系,先後師從葉舒憲先生、余虹先生、耿占春先生等研習文學人類學和文藝理論。上世紀90年代起開始文學創作和理論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楊瓊
  • 別名:若塵
  • 國籍:中國
  • 職業:中國詩歌學會會員
著 作,論 文,創作經歷,1)2003—2008年《作為治療的文學》,2)2004—2007年《獨行》,3)2006—2008年《上帝的眼淚》,4)2006—2009年《西方文學主題漫筆》,繪畫作品,

著 作

《作為治療的文學:關於文學藝術功能的人類學研究》(專著)
《西方文學主題漫筆》(專著)
《獨行》(詩集)
《上帝的眼淚》(詩文集)

論 文

《文學創作與治療:關於〈巴黎聖母院〉的一種解讀》
《文學治療的可能與實踐》
《為什麼還要有文學治療》
《文學治療學:關於構建一種新學科的構想》(《作為治療的文學·序》)
《在哲學與巫術之間:淺說老子作為巫》
《精神疾病的發病和治療及其它:幾則案例的臨床分析》
《老子哲學關鍵字》
《從中心都邊緣:或詩的尷尬處境》
《故事與時間》
《藝法自然:中國古典山水畫美學側記》
《藝術終結後的藝術現實:兼談現代藝術》
《繪畫作為自由的庇護所:吳楚宴先生印象》
《在顛覆與重建之間:史方騰先生印象》
《作為心之映像的藝術作品:張天凡先生印象》
《藝術中的生命精神:梁凌先生印象》

創作經歷

1)2003—2008年《作為治療的文學》

讀大學時,楊瓊就對“文學與治療”這一課題抱有濃厚的興趣,畢業論文《文學創作與治療:關於〈巴黎聖母院〉的一種解讀》被評為優秀畢業論文。從2003年起,楊瓊在葉舒憲先生的指導下開始進行文學人類學研究,期間深入過少數名族地區和精神病醫院等區域進行材料收集和田野調查,其文學理論專著《作為治療的文學:關於文學藝術之醫學功能的人類學研究》歷時6年完成。葉舒憲先生欣然作序。
在《作為治療的文學:關於文學藝術之醫學功能的人類學研究》一書中,楊瓊首次提出了“文學治療學”的學科概念。並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對疾病(不管是生理疾病還是心理疾病)的治療單純等同於客觀的、物理意義上的醫學治療,而忽視了文學藝術對患者(尤其是精神病患者)所具有的巨大的助療和康復作用。
《作為治療的文學:關於文學藝術之醫學功能的人類學研究》一書運用人類學的研究、解讀方法,從文學治療的發生學透視、文學的精神醫學原理、文學治療的類型(個案)研究、後現代語境中的文學治療、精神疾病的發病和治療及其它(臨床調查)等五個方面對文學藝術與疾病之關係、文學藝術對人類精神之療效作用、文學藝術在現代人生活中所充當的角色等方面進行梳理和闡述;論證了巫、醫、史(文)之文化精神在上古社會曾存在某種本質聯繫,並指出了後世文學藝術與其之間的傳承關係;對文學藝術在當今社會所起到的精神生態作用也作了較為精闢的闡述;視角獨特、視野開闊。作品高度概括,內容涉及宗教學、民俗學、哲學、人類學、文學、敘事學、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繪畫、音樂等等諸種學科,所包含的學科內容不做單純的獨立成章的論述,而是各學科之間思想的滲透和整合;既有學術著作的理論深度,讀來又不覺得枯燥乏味,是一部較系統地研究文學藝術與精神治療之關係方面的學術專著。

2)2004—2007年《獨行》

《獨行》是作者近幾年來生活、情感、學習、工作、思想等多方面之體驗的文字表達。是一部作者而立之年的另類心靈史。或者說該詩集的創作時作者在體驗一種“文學治療”,正如作者所說的:這些文字都是在嫉妒抑鬱的狀態下寫就的。作者在該書的結束語中寫道:“對我來說,創作不過是一種精神的遊戲,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樂趣。所以,我習慣在孤獨與焦慮的時候閱讀或創作——因為閱讀或創作中所固有的遊戲功能可以起到娛情作用——儘管我的所謂創作有時候更像是一種隨意式的塗鴉,但我還是固執的認為,即便是這種隨意式的塗鴉也能讓我享受到一種莫名的愉悅,在這種歡愉中我便能暫時忘卻在白日裡被機械的狂躁所侵蝕的身心之苦痛;甚至在深夜裡,我也樂意讓自己沉溺在這種隨意的塗鴉之中,那樣便可以逃避在入睡後魔鬼在耳際恐怖而淒涼的哭聲了。儘管我知道在閱讀或創作結束之後,我可能會更加鬱悒與焦慮,因為我常常被這樣一種心緒所折磨,即在閱讀或創作中倍感精神的高度緊張,這種緊張感曾一度讓我幻想和感受到諸多可怖的場面,精神近臨崩潰。”
早晨·父親·那間破屋
父親在房頂上翻著那些破爛的瓦片,
熟練卻有些遲鈍的雙手,
天氣不算冷,父親卻穿上
我多年前給他買但一直沒穿的暖衣。
在這個村莊裡,那些最早被喚醒的生靈,
父親也和它們一樣早起,
這時,東方還沒有放出第一道晴光,
我還在夢中,父親的腳步來回劃著名彎曲的弧。
睡意在我的床頭露出冷森森的笑,
那扇門,還有房頂開著的暗淡的天窗,
拉長著臉,一起嘲笑被父親提早喚起的黎明,
在這黑暗中,父親是我永久的依靠。
最終,黑暗還是被這村莊的沸騰衝走,
天空泛著暗淡的白,南國依然還很陰沉,
這年冬天沒有太陽,全國到處在鬧雪災,
厚皮樹上掛著的晶狀露珠在冒著霜氣。
父親在房頂上翻著那些破爛的瓦片,
我往返在混泥土和屋頂之間,
雙手上漸漸浮起的紫紅的血泡,
我偷偷跑到暗處把淚痕擦乾——
致先師余虹先生
“自殺不易,活著更難”。這就是您為自己
設定的一個人的百年?儘管我無法說服自己
接受您的選擇,但我始終認同了活著比自殺
更為不易的事實。生存之不易的形而上的
沉思變得有些令人難以承受,您的深思熟慮
抑或孤注一擲並沒有給您帶來意外的幸福。
鬱抑症?失眠?世人不太相信一個
睿智的思想者會患上如此嚴重的精神疾患,
然而,您的思想才是您精神的不可承受之重,
你需要通過秉燭夜思來打發那些
令您不堪重負的時間。您是在思想上
自我流放的俄狄甫斯,謬斯的歌唱並沒有
能根治您深沉的憂鬱。如今,
我不得不替您質問:從零度開始的寫作,
能不能再次扮演健全人之身心人格的角色?
文藝的精神醫學功能何處可覓?……
創作何為?我聽見老太太說:您讀壞了書!
這無不道理啊。在這思想貧乏的時代,
您是一個拓荒者,卻把自己捆綁在
荒蕪的世界裡接受世人的審判,只有
您知道:您離自身存在的世界越來越近,
卻離他人的世界越來越遠。在生存的另一端,
從此遠離喧囂——您徹底獲得了自由。
說的意義
我何所求?
你就近在咫尺,
我何所懼?
我在說瘋語,
我執意傾吐,
那是多么快樂。
孩 子
在還是一個混沌的時候
走了,提前走了——
只在我心中留下一座
潔白的紀念碑。
孩子——多么純潔的概念,
像聖徒的祈禱,
在最黑暗的時空里
也能閃亮。
如果?如果這片土地種不下
一粒種子,那么……
那么,一定是我們的世界
積澱了太多塵埃。

3)2006—2008年《上帝的眼淚》

尼采說曾:“在所有文學作品中,我尤其喜歡那些用血寫出來的文字。”繆塞也曾經說過:“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兩句話可是說是作者創作《上帝的眼淚》的某種真實寫照。該書是《獨行》之後作者精神生活的延續。
上帝與人
尼采說: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嗎?沒有!上帝不但沒有死,反而更加瘋狂。上帝不是自生的,也不是自滅的。上帝不過是人類在某個階段丟失自我時創造出來企圖重新建立新的世界的“他我”的形象,是人類自身的鏡鏡像。現在,人類已經有足夠的能力來掌控世界,又何嘗還需要上帝來為自己撐腰贖罪呢?人——作為真正的上帝——開始從幕後走到台前,並拿著尚方寶劍向世界宣布:我才是真正的上帝!而一直被當作擋箭牌的作為傀儡的“上帝”此刻已被真正的上帝打入冷宮,從而印證了索福克勒斯的那句“人哪!在你沒死之前,不要說自己是幸福的”話語。
人,不甘繼續被上帝“奴役”的生活——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的拘束,必須“重估一切價值的”,把“上帝”這個至高的“偽道德者”從國王的寶座上拉下來,徹底的“解放”套在人肉身上的枷鎖。現在,大家輪流坐莊,轉換“權欲關係”的角色,人人都是自由的,人人都可以當上帝。
“上帝”死了,新的世界以什麼來作為統領生存關係的價值核心?如何建立新的價值體系?維繫價值體系的尺度是什麼?等等。一系列問題便接踵而來。笛卡兒標榜的“我思故我在”使人類之精神世界遭受到沉重的劫難,康德更甚,“人是目的”的論斷乾脆把人抬到生存世界的至高點,從而直接導致了人與神秘的神聖性的徹底割裂。“上帝死了”不過是尼采向世界標示自身的幌子,他不正生存在“偉大的”古代希臘這個“上帝”之中嗎?他所製造出來的“超人”不正是“上帝”的變相嗎?
“上帝”死了,好不好?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一個人或少數人當上帝,是權力的集中,便於管理,但容易導致專制;多數人當上帝,是權利的均衡,但容易導致泛濫。自由主義超出了界限,作為體現號召、組織、凝聚力的“權欲關係”便徹底喪失了作用,社會又回到了慌亂的原始起點。這時再重塑一個“傀儡”上帝便難上加難了。
上帝作為上帝的價值核心是道德,人作為上帝的價值核心是權欲。在道德與權欲之間,人會選擇權欲。其後果就是維繫人與人之關係的精神價值的徹底喪失,人就變成了機械的“單向度的”“活著的殭屍”、“空洞的人”。

4)2006—2009年《西方文學主題漫筆》

本著作可以看作是“西方文學主題”的專題研究史,主要從自然、性愛、自由、正義、命運、神聖、死亡等七個主題進行描述,勾勒出了西方文學史的基本主題。本著作同時也看以看作是“西方文學史”的另一種描述,和正統的“西方文學史”既有聯繫,又有本質上的區別,是一部雅俗共賞的通俗“西方文學主題”史。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自然主題
一、自然概說
二、神話中的自然主題
三、後世文學中的自然主題
(一)自然與文明的模式
(二)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對待自然的態度
四、華茲華斯的“自然的詩”和荷爾德林的“神聖的聲音”
第二章:性愛主題
一、神話中的性愛主題
(一)“性愛”的前道德性,即自然行為
(二)“性愛”的先行注定性
(三)“性愛”行為的非價值判斷
二、後世文學中的性愛主題
(一)中世紀文學中的性愛主題
(二)現代文學中的性愛主題(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
1、古典主義的理性之愛
2、浪漫主義的愛情至上
(三)後現代文學中的性愛主題
三、總結:性愛主題的幾大維度
(一)性愛的自然性與精神性
(二)性愛的社會衝突
(三)性愛的自然衝突
第三章:自由主題
一、自由概說
二、神話中的自由主題
三、哲學與文學中的自由主題
四、拜倫作為“自由的歌手”
第四章:正義主題
一、神話與正義主題的文學表達
(一)何謂正義
(二)希臘神話中正義女神的形象
(三)埃斯庫羅斯和他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四)《安提戈涅》與正義表達的模糊性
二、西方理性主義對正義主題的表達
三、《熙德》與正義的社會秩序
第五章:命運主題
一、神話中的命運主題
二、後世文學中的命運主題
三、哲學對命運主題的詮釋
第六章:神聖主題
一、信仰與神聖
二、克爾凱郭爾談人的三種生存狀態
三、分別作為神話、哲學與神學的神言和人言
四、雨果作品中的神聖
第七章:死亡主題
一、神話中的死亡主題
二、基督神學的死亡觀與後世文學主題
(一)基督神學的死亡觀
(二)後世文學中的死亡主題
三、對對待死亡態度的精神分析
附錄:紀念先師余虹先生:回憶之事
後記

繪畫作品

黃昏·遠處的森林黃昏·遠處的森林
回家的路回家的路
黃昏·有燈塔的海黃昏·有燈塔的海
黃昏·湖黃昏·湖
黃昏·藍色的海黃昏·藍色的海
沙灘沙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