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鏽病是一種植物病害,以南非、蘇丹、埃及、以色列和前蘇聯南部(土庫曼)等國家和地區的苜蓿受害嚴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苜蓿鏽病
- 病原中文名:條紋單胞鏽菌
- 病原拉丁學名:Uromyces striatus Schroet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病害症狀,病害病原,寄主範圍,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病害症狀
葉片兩面,主要在葉下面,以及葉柄、莖等部位受病菌侵染後,開始出現小的褪綠斑,隨後隆起呈皰狀,圓形,灰綠色,最後表皮破裂露出棕紅色或鐵鏽色粉末。這些皰狀斑即是鏽病的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其粉狀物是夏孢子和冬孢子。夏孢子堆肉桂色,冬孢子堆暗褐色。當苜蓿鏽病的冬孢子萌發時,產生擔孢子侵染大戟屬的乳漿大戟(Euphorbia esula)或柏大戟(E.cyparissias)等,使之產生系統性症狀,植株變黃,矮化,葉形變短寬,有時枝條畸形或偶見徒長,病株呈帚狀。葉片上初生蜜黃色小點,隨後葉片下面密布杯狀突起銹子器,由此散出的黃色粉末即是將侵染苜蓿的銹孢子。
病害病原
條紋單胞鏽菌(Uromyces striatus Schroet.)或稱條紋單胞鏽菌苜蓿變種(Uromyces stratus var.medicaginis(Pass.)Arth.)。夏孢子單細胞,球形至寬橢圓形,淡黃褐色,壁上有均勻的小刺,2-5個芽孔,位於赤道附近,大小17-27微米×16-23微米,壁厚1-2微米。冬孢子單胞,寬橢圓形、卵形或近球形,淡褐色至褐色,壁厚1.5-2微米,外表有長短不一縱向隆起的條紋,芽孔頂生,外有透明的乳突,柄短,無色,多脫落,大小17-29微米×13-24微米。大戟屬植物上的性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2-3微米×1-2微米。銹孢子球形至寬橢圓形,壁有明顯的疣,內含物黃橙色,芽孔明顯,大小14-28微米×11-21微米。
寄主範圍
此菌除侵染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外,還侵染鐮莢苜蓿(M.falcata)、南苜蓿(M.hispida)、藍蘭苜蓿(M.lupulina)、小苜蓿(M.minima)、雜花苜蓿(M.media)、藍花苜蓿(M.coerulea)、膠質苜蓿(M.glutinosa)、平臥苜蓿(M.prostrata)、蒺藜狀苜蓿(M.tribuloides)、皺紋苜蓿(M.rugosa)、皿形苜蓿(M.scutellata)、布朗其苜蓿(M.blancheana)等苜蓿屬植物。曾有報導,認為此菌的不同小種也侵染白三葉(Trifolium repens)、兔足三葉(T.arvense)、田三葉(T.agrarium)、奇源三葉(T.dubium)、和田野三葉(T.campestre)。瓦特豪斯(Waterhouse,1955)報導,在澳大利亞此菌發生在胡蘆巴屬Trigonella suavissima上。我國在扁蓿豆(Melilotoides ruthenica(L.)Sojak)(=Trigonella ruthenica L.)上也發現了此菌寄生。古爾特(Goulter,K.C.,1984)報導,鷹嘴豆(Cicer arietinum)也是它的寄主之一。轉寄主主要有乳漿大戟、柏大戟、也侵染Euphorbia gerardiana和 E.virgata等大戟屬植物。
發生規律
苜蓿鏽病借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也可借潛伏侵染的乳漿大戟等地下器官內的菌絲體越冬,在冬季較溫暖的地區夏孢子也能越冬。在美國,認為苜蓿鏽病是以夏孢子在溫暖的南部地區越冬,春暖之後孢子隨風向北方傳播,因此,美國中部地區7月中旬以前,很少看到苜蓿鏽病。在我國北方地區,苜蓿鏽病發生的菌源除來自南方溫暖地區的夏孢子,當地越冬菌源的作用不容忽視。如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在苜蓿田內及附近常可見到許多遭受侵染的乳漿大戟,於5月中、下旬產生鏽子器和銹孢子,傳到附近苜蓿植株上,6月上旬苜蓿鏽病開始發生。我國北方廣大地區7月以前多為乾旱天氣,不利於鏽病的流行,所以病害流行期也多在7月中、下旬之後。生長季節,以夏孢子進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田間病害流行。夏孢子發芽和侵入的適溫為15-25℃,最低溫度2℃,超過30℃雖能萌發,但出現芽管畸形,到35℃夏孢子便不能發芽。夏孢子發芽要求相對濕度不低於98%,以水膜內的發芽率最高。在北方較乾旱的地區,只有在雨季來臨的7-8月,才能滿足夏孢子發芽侵入的濕度條件。在灌水頻繁或灌水量過大的地區,也可造成有利鏽菌夏孢子發芽的田間濕度條件,苜蓿鏽病也會嚴重發生。過施氮肥,草層稠密和倒伏,利用過遲或不足均可使此病加重。
分布與危害
苜蓿鏽病是世界上苜蓿種植區普遍發生的病害,以南非、蘇丹、埃及、以色列和前蘇聯南部(土庫曼)等國家和地區的苜蓿受害嚴重。在我國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寧夏、甘肅、新疆、山東、江蘇、河南、湖北、貴州、雲南、四川和台灣等地均有發生。有些地區苜蓿鏽病發生嚴重,如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和江蘇。苜蓿發生鏽病後,光合作用下降,呼吸強度上升,並且由於孢子堆破裂而破壞了植物表皮,使水分蒸騰強度顯著上升,乾熱時容易萎蔫,葉片皺縮,提前乾枯脫落。病害嚴重時乾草減產60%,種子減產量50%,癟籽率高達50%-70%。病株可溶性糖類含量下降,總氮量減少30%。有報導,感染鏽病的苜蓿植株含有毒素,影響適口性,易使家畜中毒。
防治方法
1、選育和使用抗病品種:鏽菌是嚴格寄生菌,選用抗病品種防治此病是最有效的方法。抗病性鑑定可通過田間表型選擇和室內人工接種鑑定,選育抗病植株。
2、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和鈣肥,適量施氮肥,可以提高苜蓿對鏽病的抗性。
3、合理排灌:田間不應有積水,勿使草層濕度過大,以減輕病害。
4、發病嚴重的草地應儘快刈割,不宜留種。
5、藥物防治:噴施內吸殺菌劑,在鏽病發生前噴施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波爾多液(硫酸銅:生石灰:水)用1:1:200藥液噴霧。發病初期噴施20%粉銹寧乳油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每畝100~120克,加水70升,均勻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