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盲蝽

苜蓿盲蝽

苜蓿盲蝽是盲蝽科節肢動物。主要危害苜蓿、草木樨、馬鈴薯、棉花等農作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苜蓿盲蝽
  • 拉丁學名:Adelphocoris lineolatus(Goeze)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半翅目
  • :盲蝽科
  • :苜蓿盲蝽屬
  • 分布區域:東北、新疆、甘肅、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和湖南的北部。
  • 天敵 :寄生蜂、草蛉、捕食性蜘蛛等。
  • 主要危害作物:苜蓿、草木樨、馬鈴薯、棉花等。
簡介,原始文獻,生境,分布,資料來源,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病原及發病現狀,防治辦法,地理分布,

簡介

中文名: 苜蓿盲蝽
拉丁學名: 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oeze
綱: 昆蟲綱
目: 半翅目
科: 盲蝽科
主要危害作物: 棉花、苜蓿、草木樨、馬鈴薯、豌豆、菜豆、玉米、南瓜、大麻等。
編號:1102
拉丁目名:HEMIPTERA
中文目名:半翅目
拉丁亞目:HETEROPTERA
中文亞目:異翅亞目
中文科名:盲蝽科
拉丁科名:Miridae
中文亞科:盲蝽亞科
拉丁亞科:Mirinae
中文屬名:苜蓿盲蝽屬
拉丁屬名:Adelphocoris
拉丁種名:lineolatus
定名人:(Goeze)
年代:1778
中文名:苜蓿盲蝽
ogenus:Cimex

原始文獻

Entomologische Beytrage zu des Ritter Linne Zwolften Aushsbe des Natursystems 2. Weidmanns Erbe & Reich, Leipzig: 267.

生境

在國內為棉花和苜蓿的重大害蟲。寄主有:棉、苜蓿、草木犀、馬鈴薯、豌豆、菜豆、大麻、洋麻、玉米、南瓜等;葎草、蒿等。還曾采自檉柳、沙柳、沙棘、沙蒿、花棒

分布

國內分布: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浙江,江西,山東,河南,湖北,廣西,四川,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國外分布:廣布於古北界。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昆蟲綱 第三十三卷 半翅目 盲蝽科 盲蝽亞科:88-91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7.5~9毫米,寬2.3~2.6毫米,黃褐色,被細毛。頭頂三角形,褐色,光滑,複眼扁圓,黑色,喙4節,端部黑,後伸達中足基節。觸角細長,端半色深,1節較頭寬短,頂端具褐色斜紋,中葉具褐色橫紋,被黑色細毛。前胸背板胝區隆突,黑褐色,其後有黑色圓斑2個或不清楚。小盾片突出,有黑色縱帶2條。前翅黃褐色,前緣具黑邊,膜片黑褐色。足細長,股節有黑點,脛基部有小黑點。腹部基半兩側有褐色縱紋。卵長1.3毫米,淺黃色,香蕉形,卵蓋有1指狀突起。若蟲黃綠色具黑毛,眼紫色,翅芽超過腹部第3節,腺囊口八字形。
苜蓿盲蝽
苜蓿盲蝽

生活習性

苜蓿盲蝽的食性很雜,可取食多種植物,特別喜食藜科、豆科、葫蘆科、亞麻科等作物和牧草,如甜菜、豆類、瓜類、胡麻和苜蓿等,不取食禾本科植物。若蟲或成蟲喜集聚活動,一般十幾頭或幾十頭聚在一株植物上取食,喜食植物幼嫩組織,如剛出土幼苗的子葉、心葉及花蕾、花器,若蟲爬行能力成蟲飛行能力較強,擴散、遷徙速度快,活動的高峰在每天的早晨和傍晚,中午氣溫高時多在植物葉片背面。在土塊或枯枝落葉下潛伏,當地1年發生3~4代,以卵在苜蓿等植物的枯枝落葉內越冬。

病原及發病現狀

北京和新疆1年3代,山西、陝西、河南3-4代,以4代為,南京4-5代。以卵在草枯莖組織內越冬。越冬卵4月上旬孵出第1代若蟲,成蟲於5月上旬開始羽化。第2代若蟲6月上旬出現,成蟲6月下旬開始羽化,第3代若蟲7月下旬孵出,若蟲於10月中旬全部結束,第3代成蟲8月中、下旬羽化,9月中旬成蟲在越冬寄主上產卵越冬。多在夜間產卵,用喙先先適當部位後,每刺1小孔,產卵1粒於其中,卵垂直或略斜插入組織內,卵蓋微露,似一小釘,產卵處組織以後逐漸裂開,一排排卵略顯露出來,夏季第1、2代成蟲產卵,多在植株上部,秋季第3代成蟲則常產在莖稈下部近根的地方。1-3代雌蟲產卵量,以第1代最多,為78.5-199.8粒,第3代產卵量最小,僅20.2-43.7粒

防治辦法

苜蓿田以藥劑防治為主,發生初期噴灑50%馬拉硫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50%磷胺乳油1000~1500倍液、4.5%高效順反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等有機磷劑;2.5%敵殺死乳油、2.5%功夫乳油或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等菊酯類藥劑,以及50%辛·敵乳油等有機磷和菊酯類復配劑均可收到較好防效。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地理分布

分布甘肅、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河南、江蘇、湖北、四川、內蒙古等省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