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炭疽病屬於真菌病害,引起根部受害植株地上部枯死,多發生於高溫高濕條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苜蓿炭腐病
- 症狀:引起根部受害被害植株地上部枯死
- 病原菌:甘薯小核菌
- 範圍:侵染菜豆、蠶豆、花生
病名,症狀,病原菌,寄主範圍,發生規律,分布與危害,防治方法,
病名
苜蓿炭腐病
症狀
主要引起根部受害,被害植株地上部枯死,地下根部斷續變黑、腐爛,根內產生大量黑色小顆粒,即病原菌的菌核。還引致苗期根腐與基腐。
病原菌
甘薯小核菌(Sclerotium bataticola Taub.),其分生孢子階段為菜豆殼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Maubl.)Ashby),異名:甘薯絲核菌(Rhizoctonia bataticola(Taub.)Butl.)。美國苜蓿炭腐病病原學名採用菜豆殼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na(Tassi)Goil.)。病菌菌核呈球形至橢圓形,外面黑色,光滑,內部褐色或暗褐色,菌核與菌核之間無菌絲相連,大小50-150微米。分生孢子階段很少發現。分生孢子器初埋生,成熟時突破寄主組織,球形或扁球形,直徑89-275微米,有孔口,器壁由3-4層黑褐色細胞組成,壁細胞直徑為9微米。分生孢子梗10-15微米,分生孢子橢圓形至棍棒形,微彎,16-29微米×6-11微米(印度資料)或16-32微米×7-10微米(台灣省資料)。
寄主範圍
除苜蓿外,此菌還侵染菜豆、蠶豆、花生、豇豆等豆科植物,以及高梁、大麻、黃麻、甘薯、馬鈴薯、茄子、番茄、向日葵、棉花、芝麻和許多樹木的幼苗。
發生規律
多發生於高溫高濕條件,低溫多濕病情停止發展,常可恢復正常。以菌核或菌絲體在病株殘體上越冬。我國北方吉林、甘肅等地未見該菌的分生孢子階段,菌核在侵染循環中起主要作用,即使在南方熱帶、亞熱帶其他作物上,分生孢子階段在病害傳播中的作用也尚未明確。
分布與危害
美國、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烏干達、東非和前蘇聯均有發生記載。在秘魯和日本某些紫花苜蓿品種上嚴重發生此病。國內吉林曾有報導。在甘肅天祝高山草地,也是苜蓿的重要病害。50年代在江蘇(南京)曾發現,與發生在浙江黃麻上的菜豆殼球孢(Macrophomina phaseoli)是相同的病原引起的紫花苜蓿黑莖病,是當地苜蓿晚期的重要病害。
防治方法
尚缺乏研究。建議篩選或培育抗病品種;加強水肥管理,勿使土壤過濕或過乾;有機肥和鉀可減輕發病;利用土壤中的拮抗微生物進行生物防治,是很有前途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