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葉山姜

花葉山姜

花葉山姜(Alpinia pumila Hook.F.),為姜科,山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無地上莖;根莖平臥。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達可達15厘米,葉面綠色,葉背淺綠;兩面均無毛,葉舌短,葉鞘紅褐色。總狀花序自葉鞘間抽出,花對生,花萼管狀,紫紅色,花冠白色,裂片長圓形,唇瓣卵形,白色,有紅色脈紋;子房被絹毛。果球形,4-6月開花;6-11月結果。

分布中國雲南、廣東、廣西、湖南;生於山谷蔭濕之處。

該種四季常綠,葉側葉片對比明顯,是著名的觀葉植物,也是很好的觀花、觀果植物。其根狀莖,有除濕消腫,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風濕痹痛,脾虛泄瀉,跌打損傷。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葉山姜
  • 拉丁學名:Alpinia pumila Hook.F. 
  • 別名:野薑黃(廣東)、竹節風(廣西)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木蘭綱 
  • :姜目
  • 姜科
  • :山姜屬
  • :花葉山姜
  • 分布區域:雲南、廣東、廣西、湖南
  • 命名者及年代:Hook. f.,1885
形態特徵,繁殖方法,種子繁殖,分株繁殖,栽培技術,田間管理,病蟲防治,主要價值,觀賞,藥用,產地生境,生長習性,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無地上莖;根莖平臥。葉2-3片一叢自根莖生出;葉片橢圓形,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達15厘米,寬約7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急尖,葉面綠色,葉脈處顏色較深,余較淺,葉背淺綠;兩面均無毛,葉柄長約2厘米;葉舌短,2裂;葉鞘紅褐色。
花葉山姜
總狀花序自葉鞘間抽出,總花梗長約3厘米;花成對生於長圓形、長約2厘米的苞片內,苞片遲落;花萼管狀,長1.3-1.5厘米,頂端具3齒,紫紅色,被短柔毛;花冠白色,管長約1厘米,裂片長圓形,鈍,稍較花冠管為長,側生退化雄蕊鑽狀,長3-4毫米;唇瓣卵形,長約1.2厘米,頂端短2裂,反折,邊緣具粗鋸齒,白色,有紅色脈紋;花葯長5-8毫米;花絲長5-10毫米;腺體2枚,披針形,長2毫米,頂端急尖;子房被絹毛。果球形,徑約1厘米,頂端有長約1厘米的花被殘跡。花期:4-6月;果期:6-11月。根莖平臥。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種子的採集與處理:種子成熟多在11月中下旬,當種子有青變紅時,選取生長健壯的植株作為採種母株,剪下果序,摘下紅色球果,置清水中浸泡,搓洗去除紅色果皮和白色種衣,於陰涼處用篩子瀝乾種子表面水分,最後將種子均勻播於室外疏林下沙坑中,覆沙1-2厘米,種子間距1厘米保持沙子濕潤。
花葉山姜
移栽定植:沙播種子約4個月後出苗,出苗率大於90%,且出苗整齊。出苗後2個月左右(翌年5-6月)、當幼苗長出2片約4厘米的葉片後,及時移栽至有散射光的疏林下,株行距50厘米×50厘米,栽後覆土壓實,澆足定根水,移栽及易成活。

分株繁殖

成年植株長勢健,蓬徑大,根莖處萌芽數量多,適於分株繁殖,全年可進行。
花葉山姜
定植:在整好的土地上,按照50厘米×50厘米的株行距開穴,每穴放入3-4個小兜,覆土壓實,澆足水,注意,山姜根系較淺,勿栽植過深,約半個月萌發新芽。

栽培技術

田間管理

移栽成活後,進行少量多次薄施腐熟豆餅肥。每月1-2次,9約進行追肥,翌年4約在施肥。實生苗可在定植後1年半,老株分兜苗可在定植後1年長成株型良好、具有觀賞價值的株叢。

病蟲防治

為害山姜實生幼苗的病害主要是根腐病,其症狀是根先發生褐色乾腐,逐漸蔓延至根莖,後期,根莖部腐爛,地上部分萎蔫枯死。在發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0.07%-0.1%溶液噴霧,連續2次,間隔7天,並及時去除感染病幼苗;病情嚴重時,及時將未感病的幼苗進行移栽。

主要價值

觀賞

該種由於葉側脈深綠色,葉片灰白色,對比明顯,是著名的觀葉植物,可盆栽於室內觀賞。

藥用

根狀莖:辛,溫。除濕消腫,行氣止痛。用於風濕痹痛,脾虛泄瀉,跌打損傷。
【性味歸經】辛,溫。入肝、脾、胃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克。外用:適量。

產地生境

產雲南、廣東、廣西、湖南;生於山谷蔭濕之處,海拔500-1100米。模式標本采自廣東博羅。

生長習性

溫暖濕潤環境,選擇疏林下、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鬆的地塊作為圃地,定植前將圃地進行深翻25-30厘米,清楚雜草及草根,然後耙細整平,施入腐熟肥做基肥與土壤拌勻備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