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黑腐病

花生黑腐病

花生黑腐病能為害花生、大豆等豆科植物。病菌先侵染子葉使其變黑腐爛,繼而侵染幼苗根莖部。潮濕環境下,病部長出許多霉狀物覆蓋莖基部,莖葉失水萎蔫死亡。花生黑腐病菌在25℃時生長變慢,超過35℃則停止生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花生黑腐病
  • 拉丁學名: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
  • :真菌界
  • :子囊菌門
  • :子囊菌綱
  • 亞綱:糞殼菌亞綱
  • :肉座菌目
  • :叢赤殼科
  • :麗赤殼屬
  • :寄生帚梗柱孢霉
  • 分布區域:美國、日本、印度
病理信息,防治方法,傳播途徑,

病理信息

病原:花生黑腐病菌(Cylindrocladium parasiticum)
研究部門: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殺菌劑研究室
研究人員:潘汝謙 副教授
寄主:花生、大豆
病原菌病原菌
分布: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
在花生上:病原能侵染植株的地下組織。使主根變黑並壞死,使根尖脫落。根部和豆莢會出現黑色凹陷的傷口。葉片頂端和葉脈間會變黃枯萎,土壤表面會出現橙紅色的子囊殼。囊孢子會從子囊殼中流出明顯的黃色濃液。
在大豆上:葉片枯萎變黃,葉脈間逐漸變成棕色,葉片和葉柄同時脫落。根部有黑腐症狀,土壤表面會有紅橙色的子囊殼。大豆通常比花生對該病害的耐受性更強,其症狀常在生長的後期顯現。
由於患部表面病徵呈紅色(病菌有性態子實體子囊殼),故稱紅腐病。此病發生於花生中後期特別是在收穫前的植株生育後期,主要侵害植株近地際部,病株主莖與側枝莖基部、根頭部、子房柄、莢果等部位均可受害,致莖部變褐腐爛,部分皮層脫落,斷吊爛莢普遍,病株外觀呈葉片枯萎乃至全株枯死,病田現一窩窩枯死病中心。拔起病株檢視,患部表面密生棕紅色小粒點病徵,病株附近的土壤亦可見粘附著棕紅色小粒點。

防治方法

(1)加強品種抗性調查,以祈儘快尋找抗病品種。
(2)重病田塊收穫時徹底收集病藤集中燒毀,避免用病藤漚肥,以減少初侵染菌源。
(3)播前精選種子,剔除可疑種子,進行種子消毒(40%三唑酮多菌靈或45%三唑酮福美雙可濕粉按種子重量0.3%拌種並密封48小時後播種)。
(4)重病田避免連作,有條件最好實行水旱輪作1~2年。
(5)整治植地排灌系統,實行高畦深溝栽培,提高植地防澇抗旱能力,防止大水浸灌,雨後及時抓好清溝排漬降濕。配方施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勿偏施過施氮肥。
(6)加強巡查,及時噴藥封鎖發病中心。從下針結莢期開始,加強巡查,發現中心病株,隨即噴施75%百菌清+70%托布津可濕粉(1:1)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30%氧氯化銅(1:1800~1000倍液,或50%施保功+70%代森錳鋅可濕粉(1:1)1000倍液,或40%三唑酮多菌靈可濕粉1000倍液,或45%三唑酮福美雙1000倍液,3~4次或更多,隔10~15天1次,前密後疏,交替施用,著重噴施植株下部及地面。

傳播途徑

為土傳真菌病害,也可通過帶菌種子進行傳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