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機

中國古代織機名稱。即手工提花織機之簡稱,又名,俗稱“掛毛機”或“手搖機”。中國很早就有手工提花法﹐西漢時已能用提花束綜控制上萬根經紗﹐經漢唐時期的發展﹐至宋元時期﹐手工織機已經走上定型化﹐宋人已使用提花機。元人薛景石的木工技術專著《梓人遺制》中所繪“華機子”圖﹐對織機每一零件的尺寸及其安裝位置都有規定。明代提花織機的結構更為完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一書中繪有花機全圖﹐並對其結構作了詳細說明。花機全長一丈六尺﹐中間裝有調整經線開口位置的部件﹐即衢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機
  • 外文名:Flower machine
簡介,相關典籍,花機式,注釋,原文翻譯,

簡介

其下垂吊衢腳﹐是使經線回復原位的部件。衢腳以加水磨滑的竹棍製成﹐共一千八百根﹐今稱紋針。機上有花樓高高突起﹐是提花機上用人力按花紋樣稿控制經線起落的部件。龍袍織機花樓高達一丈五尺。織機的尾部用經軸卷絲。中部垂直置放的兩根疊助木﹐是用來繃緊經線的壓木。此外﹐還有樓門﹑澀木﹑老鴉翅﹑鐵鈴﹑眠木牛﹑稱莊等多種部件﹐十分複雜。花機適於織造複雜的大花紋織物。織作無花紋的素羅﹐或在軟紗上織小花紋時﹐用一人操作的小機(即腰機)﹐而不用花機。使用花機需兩人合作﹐一人司織﹐一人“坐立花樓架木上”負責提花。

相關典籍

花機式

凡花機(1)通身度長一丈六尺,隆起花樓,中托衢盤,下垂衢腳(水磨竹棍為之,計一千八百根)。對花樓下掘坑二尺許,以藏衢腳(地氣濕者,架棚二尺代之)。提花小廝坐立花樓架木上。機末以的槓卷絲,中用疊助木兩枝,直穿二木,約四尺長,其尖插於筘兩頭。
疊助,織紗羅者,視織綾絹者減輕十餘斤方妙。其素羅不起花紋,與軟紗綾絹踏成浪梅小花者,視素羅只加桄(2)二扇。一人踏織自成,不用提花之人,閒住花樓,亦不設衢盤與衢腳也。其機式兩接(3),前一接平安(4),自花樓向身一接斜倚低下尺許,則疊助力雄。若織包頭細軟,則另為均平不斜之機。坐處斗二腳,以其絲微細,防遏疊助之力也。選自《天工開物·乃服》

注釋

(1)花機:提花機。
(2)桄(ɡuànɡ):同“框”。
(3)兩接:兩截。
(4)平安:水平安裝。

原文翻譯

提花機全長約一丈六尺,其中高高聳起的是花樓,中間托著的是衢盤,下面垂著的是衢腳(用加水磨光滑的竹棍做成,共有一千八百根)。在花樓的正下方挖一個約兩尺深的坑,用來安放衢腳(如果地底下潮濕,就可以架兩尺高的棚來代替)。提花的小工,坐在花樓的木架子上。花機的末端用的是的槓卷絲,中間用疊助木兩根,垂直穿接兩根約四尺長的木棍,木棍尖端分別插入織筘的兩頭。
織紗、羅的疊助木比織綾、絹的要輕十多斤才算好。素羅不用起花紋。此外,要在軟紗、綾、絹上織出波浪紋和梅花等小花紋,只須比織素羅多加兩片綜框,由一個人踏織就可以了。而不用一個人閒坐在提花機的花樓上,也不用設定衢盤與衢腳。花機的形制分為兩段,前一段水平安放,自花樓朝向織工的一段,向下傾斜一尺多,這樣疊助木的力量就會大些。如果織包頭紗一類的細軟織物,就要重新安放不傾斜的花機。在人坐的地方裝上兩個腳架,這是因為那種織包頭紗的絲很細,要防止疊助木的衝力過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