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東方魨,新種

花斑東方魨,新種(Takifugu variomaculatus Li et Kuang,sp. nov.)是魨科東方魨屬的一種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斑東方魨,新種
  • :魨科
  • :東方魨屬
  • 命名者及年代:Takifugu variomaculatus Li et Kuang,sp. nov.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7尾,體長41.5~137.1 mm,采自廣東珠海磨刀門水域。
背鰭14;臀鰭12;胸鰭17~18。
體長為體高3.5~4.4倍,為頭長3.1~3.3倍。頭長為吻長2.2~2.7倍,為眼4.5~5.6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3~1.7倍。
體亞圓筒錐形,稍細長,後部漸狹細,尾柄圓錐狀,後部側扁。體側下緣皮褶發達。頭稍細長,鈍圓。吻部鈍圓,粗短,吻長短於眼後頭長。眼小,側上位。眼間隔寬,稍圓突,為眼徑3.0~3.5倍。鼻瓣呈卵圓形突起,位於吻中部上方;鼻孔每側2個,緊位於鼻瓣內外側。口小,前位。上下頜牙各為2個喙狀牙板,中央縫顯著。唇稍厚,下唇兩端向上彎曲。鰓孔中大,側中位,斜弧形,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鰓膜淡色。
體背面自鼻孔後緣上方至背鰭起點稍前方和腹面自鼻孔前緣下方至肛門稍前方均被細小刺,小刺基底均有一白色微小細點突起,吻部、體側面和尾柄均光滑無刺。側線發達,背側支側上位;向前伸達與眼眶支相連;前方達吻上方,左右吻支相連,形成吻背支;在眼眶支後端下方向下垂直形成頭側支;在鰓孔上方左右背側支橫走分支相連,形成項背支;背側支向後延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頜支自口角後方向下彎曲向後延長至鰓孔後緣下方;腹側支自胸鰭末端下方向後延伸至尾柄末端下方。
背鰭一個,位於體後部、肛門上方,近似鐮刀形,中部鰭條稍長。臀鰭一個,幾與背鰭同形,基底稍後於背鰭基底起點。無腹鰭。胸鰭側下位,短寬,近方形,後緣為微圓形。尾鰭稍大,後緣呈平截形。
體腔較大,腹膜淡色。鰾大,有氣囊。
花斑東方魨的頭骨類型屬於弓斑東方魨型。骨質薄,質硬而細密,呈白色。中篩骨短粗,前緣為深分叉形。額骨隆起面平坦,光滑,無刻紋,呈小型五角形,其前角向前漸細,呈細針狀伸至額骨前端,其左右前側角不伸達蝶耳骨外緣,角尖處均具一朝向外側的小尖棘,五角形。隆起後緣向內收斂,到達額骨後緣中部。前額骨較大,呈四方形,前緣稍凹人,無傾斜,前緣中部具一大而明顯的嗅神經孔,外側角呈直角狀,外緣微向外弧形突出。額骨較寬,左右外緣呈直線平行狀,額骨長顯著大於寬。前額骨和額骨前部骨質極薄,呈透明狀。蝶耳骨突起短而窄尖,向兩側平直伸出。眶上緣稍長,呈微弧形,由稍長的前額骨和較短的額骨及短的蝶耳骨外緣相連構成。
生活時頭體部背面褐綠色或紅褐色。吻部至尾柄背面有許多大小不一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等不規則形狀褐紅色斑點。頭部花斑或小或大於眼徑,背部斑點或小或大於胸斑,斑點有時圓斑狀,有時蠕蟲紋狀,在不同個體間變異很大。胸斑黑色橢圓形,中等大,向前傾斜。背部有一較窄細暗色橫帶把左右胸斑相連結。背鰭基底兩側有一黑斑。胸斑、背部斑點和橫帶以及背鰭基底黑斑常被橘紅色圍邊鑲嵌。腹部乳白色。尾鰭後緣淡紅色。余鰭淺黃色。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分布於珠江出海水道及河口鹹淡水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