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兒(二郎山花兒會)

花兒(二郎山花兒會)

花兒(二郎山花兒會),甘肅省定西市岷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二郎山花兒會最早源於岷縣的祭神賽會,據考證其形成時間為明代,所唱“洮岷花兒”,分南北兩派,南路派花兒又叫“阿歐憐兒”,演唱粗獷高亢,具有原始美的顯著特點;北路派花兒又叫“兩憐兒”,曲調自由舒緩,長於敘事。

2006年5月20日,花兒(二郎山花兒會)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Ⅱ-2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花兒(二郎山花兒會)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甘肅省定西市岷縣
  • 遺產編號:Ⅱ-20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相傳唐末,鄰近一些吐蕃人在岷山城一帶占山為王,讓當地民不聊生。宋中葉,朝廷遣種宜進軍岷山戰吐蕃人。吐蕃退兵城北四十五公里的元山坪鐵城死守。種宜久攻不克,旋經多番苦戰,追至洮川擊潰吐蕃人並捉其首領,押送洛陽。岷山回、漢民眾於五月十七日,在二郎山下南寺,宰羊集會,載歌載舞祝捷。其中有人在慶祝會上用“花兒”唱道:“五月十七二郎山,兄弟征蕃勝利還。手挽手來肩靠肩,全家團圓人人歡。”從此年年定期在此歡樂集會。至明代,宗教盛行,此地建諸多廟宇,集會更添迎神祭祀,形成以宗教為主的民間花兒會。
岷縣境內演唱花兒的記載,在清代康熙《岷州志》中就有所反映。《岷州志》第十一卷《風俗·歲時》載有農曆四月岷州大崇教寺做法會時的情景:“甚至羌兒番女並坐殿前,吹竹簫、歌番曲,此唱彼和,觀者紛然。”
岷縣境內唱花兒的情形,在清代詩人汪士鉉於康熙年間所作的《岷州竹枝詞》中也能得到印證。《岷州竹枝詞(其三)》為:“社鼓逢逢禳賽時,青旗白馬二郎祠。踏歌游女知多少,齊唱迎神舞柘枝。”這是三百年前二郎山迎神賽會的狀況描寫。
清末岷州進士尹世彩有詩:“五月十七二郎山,袒褐裹裎人萬千。少年都是誰家子?一聲姊妹一聲憐。”該詩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當時二郎山花兒會的狀況。
1938年5月,史學家王樹民教授在岷縣考察期間,先後深入南路的秦許、北路的唐家川一帶,採錄花兒,並在他的日記中記載了縣內南、北兩路花兒的演唱情形。
1940年,重慶青年書店出版了張亞雄的專著、花兒研究的第一書《花兒集》。其中對岷縣的花兒演唱現象做了多處記載,明確指出:“大通河流域、大夏河流域、洮岷流域,都是花兒盛行的地帶。”“洮岷山歌,洮州以現屬康樂的蓮花山為主流,岷州則以二郎山為極峰。”“二郎山對唱花兒,開會之日,四方男女唱家畢集,看熱鬧觀光的人亦白不少。”這些論斷,反映了民國時期岷縣花兒的狀況。
1947年—1948年,岷縣詩人孟平在他發表的文章中列舉花兒32首,以花兒實例反映了岷縣花兒的流行現象。
1947年,學者陸泰安發表《洮州紀略》一文,對岷縣維新鄉元山高廟花兒會的狀況作了詳盡地描述,充分反映了岷縣北路花兒的真實情景。
1979年的農曆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兒會”,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第一個“花兒會”,上萬的鄉民進城參會,人流絡繹不絕,二郎山上的歌聲此起彼伏。

基本特徵

二郎山花兒會是回、漢、保全、東鄉等族民間傳統歌節。流行於甘肅岷縣一帶。農曆五月十七日舉行。屆時,人們身背食物,騎驢乘車,紛至沓來,在岷縣城和二郎山會成人山歌海。會間通常演唱洮岷花兒的南路花兒,稱“扎刀令”,亦有唱“啊花兒”等調者。二郎山花兒會集湫神祭祀、花兒演唱、物資交流於一體,在長期的流變過程中形成了多層面的民俗事象,具體來說具有如下特徵:
1、鮮明的地域性。花兒演唱以岷縣方言為主,其語言具有鮮明的地域性。
2、廣泛的民眾參與性。每年“五月十七”參加花兒盛會的民眾有10萬人之多。
3、湫神崇拜的原始性。眾湫神都是為岷縣人民做出貢獻和傳說中的人物,由來以久。
4、湫神娛神的世俗性。人們為了紀念湫神,祭祀活動在一代代的傳說與繼承中發展下來。
5、花兒演唱的音樂性。結構簡練樸實,節奏自由舒展。
6、花兒歌詞的文學性。花兒歌詞流暢、優美、通俗易懂。
7、花兒的原生態性。花兒演唱時多用假噪子,男女同腔同調,起腔突發,高亢粗獷,悠揚婉轉。
8、花兒的教化作用。花兒題材豐富,涉及愛情、時政、勞動生產、歷史傳說等。
每年農曆五月初分布在境內的18位湫神(龍神)全駕出巡,全程巡域。位於其巡行路線上的村莊分會定點祭祀,祈祝豐收,這樣在祭祀地點便形成點蠟、求神、發願、唱花兒的大小會場達四十多處,其中心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兒會的規模最大。祭祀當天午後,18位湫神依次被抬上二郎山接受官祭,每位湫神各領官羊一隻,同時祭祀民眾賽唱“洮岷花兒”,其時賽會參與人數達十餘萬,場面極其熱烈。入夜,部分湫神在城區“走馬路”(即湫神巡行的時間及路線都有嚴格界定,定時、定點、定路線),部分返回農村繼續巡域,有的返回本廟司雨看田,這便是岷縣“五月十七”湫神賽會。
所唱“洮岷花兒”,分南北兩派,南路派花兒又叫“阿歐憐兒”,演唱粗獷高亢,具有原始美的顯著特點;北路派花兒又叫“兩憐兒”,曲調自由舒緩,長於敘事。“洮岷花兒”的兩種曲調唱詞通用,一般三、四句為一首,每句七字四頓,而較大的敘事“花兒”則以無數首三、四句組成的小花兒連綴而成。每首“花兒”的第一句為起興部分,起興的部分有的與主題有關,有的只是為押韻服務的。“花兒”演唱採用的調式有商征型的商調式,有商羽交叉的羽調式,有明顯的角調式,也有五聲、六聲和七聲的。“洮岷花兒”一般只能在山野田間和花兒會上演唱。村莊、人家、輩份不順時不能演唱,平時以獨唱或對唱的形式歌唱,“花兒”會上多形成對歌的民眾來進行和腔唱答,形成典型的多聲部特色。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岷縣縣委、縣政府採取了在每年花兒會期間舉辦花兒比賽,要求各鄉都必須有人參加,對優秀選手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等措施,這對於二郎山花兒的傳承保護有一些幫助。但是,民間音樂文化的產生和流傳依賴於其所存在的自然、社會等環境。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農耕時期的文化已經或即將失去其生存環境,對於這一問題,有待於有關學者和部門引起足夠的重視並採取可行性措施。
由於岷縣縣委、縣政府的努力,“洮岷花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聯合國民歌考察基地”榮譽稱號。
傳承人物
劉郭成,漢族,1964年出生於岷縣岷陽鎮瓦窯溝村二社,2010年被評為甘肅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郎山花兒會)代表性傳承人。劉郭成自10歲起,就跟隨父親參加1974年岷縣洮河大橋建成的慶典活動,連續三日高歌花兒。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岷縣文化館獲得“花兒(二郎山花兒會)”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花兒(二郎山花兒會)項目保護單位甘肅省岷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岷縣境內常常舉辦花兒廟會,遠遠近近的百姓都會自發地來參加廟會。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都要舉辦“二郎山花兒會”,花兒會規模很大,遊人商家皆會前來,觀者人山人海,唱花兒的歌手多達幾千人,聽眾可達10萬多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