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王國

芬蘭王國

芬蘭王國(芬蘭文:Suomen kuningaskunta),沙俄統治時期和芬蘭的民族覺醒19世紀中葉是芬蘭資本主義發展時期,陸續出現紡織、造紙、火柴、橡膠、人造奶油、食糖、水泥和膠合板等新興工業,1860年發行獨立於俄國盧布的本國貨幣。工業的發展帶來了運輸和交通的現代化,1856年開掘了塞馬運河,1862年修建第一條鐵路,並興辦電報、電話和郵政事業。19世紀60年代芬蘭民族覺醒,民族主義運動高漲,在J.V.斯內爾曼(1806~1881)等人領導下,芬蘭語言運動獲得勝利,使芬蘭語成為國家官方語言。19世紀末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芬蘭推行俄羅斯化政策,1899年悍然頒布《二月敕令》(見沙皇敕令)。芬蘭人民為維護自治權,抵制俄羅斯化,反抗沙皇的統治和壓迫,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馬克思主義在芬蘭的傳播,芬蘭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1884年出現了有組織的工會,1899年建立了芬蘭工人黨(1903年更名為芬蘭社會民主黨),1905年該黨領導了芬蘭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總政治罷工,迫使沙皇恢復芬蘭的自治,取消一切俄羅斯化法令,廢除四等級議會,公民(包括婦女)獲得了平等和普遍的選舉權。同時,農村佃農的鬥爭也獲得了勝利,迫使佃主不得隨意驅趕佃農。建立了芬蘭王國,但時間並不長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芬蘭王國
  • 英文名稱:finland kingdom 
  • 簡稱:芬蘭
  • 所屬洲:歐洲
  • 首都:赫爾辛基
  • 官方語言芬蘭語
  • 政治體制:君主制
  • 國家領袖:德里希·卡爾親王
  • 主要民族:芬蘭人
  • 主要宗教:基督教路德宗,東正教
獨立,矛盾,獨立後,

獨立

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後,芬蘭王國於1917年12月6日宣布獨立。1918年1月28日,芬蘭社會民主黨革命執行委員會宣布舉行武裝起義,芬蘭爆發內戰。應流亡外地的芬蘭參政院的請求,德國於4月3日至4月7日向芬蘭派出了干涉部隊。4月29日芬蘭內戰結束。芬蘭於同年12月宣布獨立,В.И.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根據民族自決原則承認芬蘭為一個主權國家,芬蘭終於擺脫沙皇俄國長達108年的殖民統治。

矛盾

由於芬蘭內戰的導火索是1917年11月社會民主黨組閣未成而退出議會,因此許多芬蘭人認為共和制是內戰的根源之一。他們認為芬蘭獨立後依然採取君主制才能足以保障芬蘭民族利益。1918年5月,芬蘭議會選舉第一任總統斯文胡伍德為最高攝政官。由於當時德國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影響非常強大,芬蘭參政院在6月初又向議會提出芬蘭應選舉一位德國親王為君主,建立斯堪的納維亞式的君主立憲民主政體。同一時期立陶宛曾也選舉德國符騰堡王國的烏拉赫公爵威廉·卡爾為國王明道加斯二世。
1918年8月,芬蘭議會投票選舉弗里德里希·卡爾親王為國王,王號為“瓦伊諾一世”(Väinö I)。10月9日,芬蘭議會向弗里德里希·卡爾發出了邀請函。但是11月11日德國戰敗投降,德國勢力在芬蘭的重要影響地位宣告結束。由於擔心協約國不同意由德國人擔任芬蘭的國王,弗里德里希·卡爾親王先是推遲了前往芬蘭即位的日期,後又於12月14日通知芬蘭人民,他決定不當上王位。即芬蘭的君主政體僅歷時兩個月便告結束。

獨立後

芬蘭獨立後,國內階級矛盾日益突出,芬蘭工人階級在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下,於1918年 1月武裝奪取政權,工人赤衛隊在原駐芬俄軍士兵的支持下,占領了首都赫爾辛基和南部沿海地區,推翻了資產階級政府,建立革命政權人民委員會。政府部分成員逃到西北部的瓦沙,建立臨時首都,在瑞典資產階級和德國武裝干涉下,組織白衛軍向革命政權進行反撲。經過 4個月戰爭。赤衛隊戰敗(見芬蘭1918年人民起義)。同年 6月,芬蘭頒布共和憲法,成立芬蘭共和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