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山情思》是湖南作家何正良創作的散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芙蓉山情思
- 作者:何正良
文章全文,獲獎記錄,
文章全文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唐代詩人劉長卿筆下的這座山,就是位於湖南寧鄉西部我老家的一座名山——芙蓉山。小時候,我常到這裡割草撿柴,常聽老人說起解放前這裡的人們“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蒼山遠、白屋貧”的寒涼生活境況。
今年春夏之交,天氣晴好,我再一次登臨山頂,放眼望去:山脈連綿、雲環霧繞、鬱鬱蔥蔥、狀如仙境的芙蓉山周邊小樓林立,人們在肥沃的田野里歡快地打理著莊稼,山坳之間碧波萬頃的田坪水庫不時有魚兒躍出水面,令人頓感“極目楚天舒”的愜意,頓生“芙蓉山上盡朝暉”的豪邁……
今非昔比的芙蓉山,就如同追溯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一樣,以無可辯駁的事實昭告世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就沒有今天泉水潺潺、百鳥歡鳴、百姓歡欣和暢的芙蓉山。
芙蓉山不僅和遠古的詩人結緣,更是和我們偉大的黨淵源深厚。芙蓉山養育了何叔衡、謝覺哉等一心為民、甘願犧牲的優秀共產黨人,黨的先驅在這裡組織並發動民眾,黨的思想、黨的信念、黨的精神很早就感染並傳導給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聽黨的話、跟黨走的理念紮根在人們的心目中。一代接一代的共產黨人情系芙蓉山水間,帶領人民民眾發憤圖強、攻堅克難,使昔日這個“白屋貧”的窮鄉僻壤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遷。
我曾參與修建過的芙蓉山明珠——田坪水庫,就是黨領導人民戰天鬥地、改天換地的一個壯舉,是全國水利建設的一個縮影。上世紀70年代初,寧鄉縣委回響毛主席“大修水利”的號召,歷經10餘年的不懈努力,建成了一個蓄水4000多萬立方米、修築總乾渠、左右乾渠、支渠和斗渠200多公里,能灌溉芙蓉山周邊的10多萬畝農田,使20多萬人民民眾受益的兼防洪、養殖、發電、飲水、休閒為一體的中型水庫。如今,站於芙蓉山巔遠遠望去,那碎銀點點碧波萬頃的田坪水庫、如同一顆碩大的夜明珠鑲嵌在樹木蔥蘢的崇山峻岭中。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芙蓉山,吹美了芙蓉山。黨的十八大之後,中央又出台了土地確權政策,讓農民真正吃上了定心丸,黨的十九大又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的大事來抓,全黨以強有力的手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工作快速發展。於是,一個接一個的“春天的故事”,在廣大農村也在我老家的芙蓉山唱響。
特色產業激活芙蓉山。解決“三農”問題,關鍵問題是發展經濟,家鄉黨委政府充分發揮政策的槓桿作用,注重發展自身的特色經濟,其中最是響噹噹的就是花豬產業。這些年來,流沙河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花豬產業小鎮”目標,整合資源,發動民眾,不斷推進花豬產業發展。現全鎮建成了國家級花豬保護區、保種場及保種中心,保種能力全國領先;還建成了國家級、省級花豬合作社示範企業;花豬產品涵蓋精細分割肉、風味熟食、旅遊特產等多個品類,形成了寧鄉花豬保種、育肥、肉品深加工,線上線下行銷、品牌文化、休閒旅遊等完整的產業鏈條,一年出欄10萬頭以上,產值達8億多元,花豬產業的發展給流沙河注入了經濟活力,也使芙蓉山區的人民民眾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
朗朗書聲誦響芙蓉山。芙蓉山地域“蒼山遠”,解放前很少有人讀得起書,偏僻加無知,人們困在大山里過著“白屋貧”的饑寒交迫的生活。解放後,黨帶領人民民眾從掃盲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地抓教書育人的工作,多措並舉抓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辦學條件,抓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我曾就讀的寧鄉七中就是芙蓉山周邊的流沙河、青山橋、田坪等鄉鎮最著名的一所高級中學,一代接一代的教職員工抓德育工程,引導學生聽黨的話,積極傳承中華文化,推崇“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抓教學質量,創新教學手段,打造國防教育特色,努力將學生培養成“政治合格、品學兼優、作風優良、體魄強健”的“父母之驕子、校園之精英、國家之棟樑”,40多年來,共有2萬多名學生在這裡學習成長,從這裡走向高校、走向社會,為黨的事業和祖國建設貢獻著青春力量。讀書成為貧寒學子走向世界舞台的橋樑和紐帶。很多家庭因兒女學業有成而徹底改變貧困面貌。崇尚讀書,熱愛學習早已在芙蓉山區蔚然成風。
路暢車歡奏響芙蓉山。昔日的芙蓉山“巷山遙遠”,山路彎彎、羊腸小道,有的山寨近乎與世隔絕,人們出行難,與外界的聯繫少。以致物質與精神都因閉塞而落後而貧困。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老家人民“要致富先修路”,幾十年不間斷地國家修、省里修、縣裡修、鎮上修、村上修、組上修、家家戶戶修;年年修、月月修、日日修,現在山區周邊的數千農戶,幾乎戶戶通了公路,有的是水泥路,有的如“流沙巷”公路還修成了高標準的柏油路,人們出行不是機車就是汽車,從自家屋裡到達省城長沙基本是高速公路,一個多小時即可抵達;洛湛鐵路途經芙蓉山,在山邊還設立了一個叫栗山灣的火車站。鎮黨委陳書記告訴我,全鎮究竟有多長的公路,公路建設究竟花了多少錢,是個很難統計的數字,只知道今天這種四通八達的交通格局,偏僻山區有這種路暢車歡的便捷出行,凝聚著黨的好政策指引,歷屆黨委政府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和人民民眾的心血汗水。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激盪芙蓉山。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環芙蓉山各鄉鎮的產業、教育、交通迅速發展,水利、醫療、脫貧攻堅和集鎮化建設也日新月異,田坪水庫萬頃碧波映著藍天,周邊的楚江河、草沖河、陽華江及成千上萬的山塘水壩都得到了全面修繕和綜合治理,以往“靠天吃飯”的無奈變成了任意灌養;投資2.6億元新建的二級綜合醫院——寧鄉市人民醫院流沙河分院,服務人口遍及芙蓉山周邊近40萬人口,鄉村看病難得到有效解決。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鎮黨委攻堅精準脫貧,細化幫扶方案,因人因戶施策,以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為抓手,注意扶貧與扶智、扶志相結合,發展扶貧車間、產業項目,引導有條件的貧困戶充分發展產業和進廠就業,激發內生脫貧動力,聚焦深度貧困戶,加強特殊對象兜底保障,確保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嚴格實行黨員幹部幫扶責任制,既給貧困家庭實實在在看得見的物質援助,更是引領貧困家庭提振精神尋找發家致富之路,建設了17000多平方米的同心村莊給60多個特困戶集中居住,建造了15600多平方米的愛心大屋並配套建設了停車場、道路、綠化景觀、給排水、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供49戶特困山區易地搬遷貧困戶居住。黨的富民政策使芙蓉山的鄉親過上了衣食住行均無憂的好日子,鄉親們打心眼裡盛讚這太平盛世,打心眼裡感激一心為民的偉大的黨。
芙蓉山已不再是“白屋貧”。在黨的陽光雨露照耀滋潤下,芙蓉山的鄉親從茅草房到小樓房,從挑肩磨擔到汽車歡鳴,從羊腸小道到寬闊的標準公路,從愁吃愁穿到講究營養和穿著入時,從荒山禿嶺到滿目青山,從“靠天吃飯”到碧水悠悠,從窮鄉僻壤到旅遊勝境,從一窮二白到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家鄉巨變讓我這個遊子喜不自勝,甜蜜萬分。
站在芙蓉山巔,迎著晨風,沐浴著紅日的萬道金光,俯瞰家鄉的山川大地:山長水闊,飛瀑流泉,峰巒疊嶂,碧空野煙,樹木蒼翠,山花爛漫,百鳥歡鳴,蜂飛蝶舞,白雲藍天,和風拂面,人如桃花,歡欣喜悅,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在眼前鋪展著伸向遠方……
昔日貧寒地,今朝氣象新。
山光銜水色,萬物皆歡欣。
黨引康莊路,民生添福音。
芙蓉風景絕,黨恩重於山。
此時此刻,情思綿綿: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如同噴薄而出的朝暉照耀著芙蓉山,掃去貧窮困苦,迎來燦爛輝煌!這份情,是對黨的敬仰之情;這份思,是對黨的感恩之思。
獲獎記錄
2022年,《芙蓉山情思》獲得《海外文摘》雜誌社、《散文選刊下半月》雜誌社主辦的2021年度中國散文年會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