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圖條幅

芙蓉圖條幅

《芙蓉圖條幅》是潘天壽創作的畫。

潘天壽,中國近代傳統派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1897年,潘天壽出生於浙江省寧海的冠莊村,學名天授,字大頤,號阿壽,晚年常署雷婆頭峰壽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芙蓉圖條幅
  • 畫家:潘天壽
作者簡介,《芙蓉圖條幅》,

作者簡介

1915年,潘天壽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五年的師範教育,他有幸得到李叔同、夏丏尊等名師的培育和薰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潘天壽在上海先後結識了吳昌碩、王一亭、黃賓虹等著名畫家,致力於中國繪畫史的研究和繪畫創作。1928年,潘天壽赴杭州國立藝術院擔任國畫系主任教授。潘天壽一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先後擔任國立藝專校長和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務。建國後,關於如何繼承和發展民族繪畫,潘天壽主張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反對“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努力捍衛傳統繪畫的獨立性,從而倡導形成了一整套中國畫教學體系,推動了新中國國畫教學的新發展。
潘天壽先生國畫作品的題材主要包括蒼鷹、荷花、松柏、四君子、山水等等,而且是每作必有奇局,畫面的結構是在“險”中求平衡,形簡而意遠。潘天壽先生的藝術風格,吸收了各家之長,他的筆下,有董源之骨,石濤、八大之意境,揚州八怪之膽識,以及吳昌碩的影響而能創新並形成獨特而鮮明的個人風格。潘天壽先生的國畫作品不僅筆墨蒼古、凝練老辣,而且大氣磅礴,雄渾奇崛,具有懾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現代結構美。

《芙蓉圖條幅》

《芙蓉圖條幅》作於1945年的重慶,是潘天壽花卉畫中的精品,作品縱138厘米,橫35厘米,紙本,現珍藏於淮安市博物館。潘天壽在重慶時的繪畫作品,注重“詩、書、畫”的結合和作品獨特的意趣,講求構圖上的開合、主次與虛實,往往是以“奇”制勝。《芙蓉圖條幅》既不同於普通的表現折枝花卉的構圖,也並非用花卉來填滿畫面,而是將整幅作品分成三個層次,即將小園一角景色、芙蓉花姿態、與題畫詩書法創作融合在一幅作品中加以表現。《芙蓉圖條幅》中,畫家先用寥寥數筆以淡淡的赭石於畫面的下方勾勒出小園的籬笆,再在其中描繪數朵明艷的黃花,黃花的花莖是用輕盈、曲折的筆觸以淡花青來表現,小園景色的構成豐富,色彩輕快而明麗。潘天壽先生在《芙蓉圖條幅》里還刻畫了小園中一株艷麗的芙蓉花。芙蓉花盛開的粉色花朵與葉片均衡分布在主幹兩側,為避免構圖的單調,畫家還多樣化地表現芙蓉花葉片的倚側、向背及花朵開放的角度,在芙蓉花的頂端,畫家細緻地描繪了些許含苞欲放的花蕾,使其成為觀者欣賞畫面上書法部分的視覺過渡。
潘天壽在《芙蓉圖條幅》上題詩云:“依水偎山谷有盤,小園誰說不多寬?錦葵紅杏般般好,任作綠珠絕世看。”題畫詩的書體是行書略帶隸書筆意,字形端肅倚側、方硬剛正,其大小、寬窄更多求錯落變化,筆法剛勁明利、雄肆剛健,章法上重視行氣和布白,灑落起伏、抑揚頓挫,大開大合,一如其畫。《芙蓉圖條幅》上的題畫詩大約占據了畫面的三分之一,不僅展現畫家高超的書法功力,也彰顯了潘天壽先生典型的文人氣質,表現出潘天壽先生創作中遵循“詩、書、畫”結合的國畫傳統,可以說潘天壽《芙蓉圖條幅》的題畫詩格調高古,使整幅作品增加了金石氣、書卷氣。
潘天壽《芙蓉圖條幅》的構圖滿而不亂,空靈而不散,以內斂的小寫意體現畫家的藝術追求。潘天壽找到了適合自己個性又連線傳統與時代的圖式,從“狂怪”轉向“奇險”,從“率意”、“自然”轉向“經營”、“峻嚴”和“奇崛清高”。《芙蓉圖條幅》堅實挺拔的筆觸,體現了潘天壽先生所提倡的“用筆須強其骨力氣勢,而能沉著酣暢、勁健雄渾”的藝術追求。《芙蓉圖條幅》的用色則“符合對比強烈、明豁的要求”,又注意到“色不礙墨,墨不礙色”和“色不礙色”。難怪徐悲鴻評價潘天壽繪畫作品的用色時說:“繪畫不拘中西,設色難在調和。阿壽擅用幾種極難調和的色彩……尤其對於色彩的領會,天資極高,在畫人中是不可強求的。”
潘天壽是中國近現代畫壇無論從傳統文化修養、人格取向還是藝術品格上看,更接近傳統文人畫要求的畫家。潘天壽的《芙蓉圖條幅》在筆墨、立意、構圖等方面多有創新,將自然景色與花卉畫以及書法藝術有機地融合,作品因此生髮出濃濃的文人畫情趣,充分表達著畫家所體驗到的田園之樂與生命的歡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