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地理學

色彩地理學

色彩地理學(La Geographe de La Couleur)是法國現代著名的色彩學家、色彩設計大師讓·菲力普·郎科羅(Jean-Philippe Lenclos)在1960年代創立的實踐套用型色彩理論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色彩地理學
  • 外文名:La Geographe de La Couleur
  • 創辦人:菲力普·郎科羅
  • 時間:1960年
主要內容,理論主張,研究原理,相關學科,在中國的發展,

主要內容

1.“景觀色彩特質”概念為城市色彩研究奠定了基本理論
“景觀色彩特質”,指構成景觀形象與地理和色彩相關的一系列要素,即此地而非彼地所特有與色彩相關的形象要素,這些要素諸如地貌特徵、土壤的色彩、植物、用當地材料製成的建材與建築風格、體現在民俗上的特殊的裝飾等等。
儘管現代文明使這種外在的“特產”的特徵大大地淡化了,但是,那種潛在而根深的傳統精神卻是難以割斷的。
2.“色彩家族學說”為色彩審美構成提供基本原則
“色彩家族學說”,指由同一性要素構成的顏色組群,較容易產生和諧感。另外還涉及材料感的和諧,以及社會審美流的問題。
3.“新點彩主義”為色彩營造提供一種技術方法
“新點彩主義”學說,是顏色空間混合的構成方式。主旨是研究如何讓色彩“唱起歌來”,使呆板的色譜通過顏色間的組合能夠產生運動感,而使之有生命。

理論主張

色彩民俗地理以調查、測色記錄、取證、歸納、編譜、總結色彩地域性特質等實踐方法為主要研究形式,並在城市規劃、建築與環境景觀、現代工業產品等設計實踐領域裡發揮著非常重要的配色指導作用;其理論主張和實踐成果受到社會文化學、城市規劃、國際流行色等領域裡許多專家的肯定。
色彩地理學主張對某個區域的綜合色彩表現方式(主要是民居)做調查與編譜、歸納的工作,目的在於確認這個區域的“景觀色彩特質”、闡述這個區域居民的色彩審美心理。
這項研究的創立與郎科羅教授本人社會實踐的成功促進了跨專業操作的色彩設計方法在色彩學、色彩設計界的推廣,使得職業化的色彩設計師日益同專業設計師的隊伍里分化出來。在色彩設計的過程中,自然、人文環境因素對區域人群色彩審美心理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

研究原理

1、色彩地理學的研究原理類似於區域地理學的研究方式,是對地球表面一部分一部分地研究。在選定的地區內觀察所有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將該地區的特徵與同其他地區相區別,認識處在不同地域中同類事物的差異性。
“色彩地理學”主要是研究每一地域中民居的色彩表現的方式與景觀結合的視覺效果,考察這些區域人們的色彩審美心理及其變化規律。對於郎科羅來說,在他的心中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系統。當他面對每—個將要被作為研究的對象時,他會很自覺地把它放入他的那個系統當中進行定位。
諸如:該對象所處的地域、地區、地理特徵、國家所在地、民族分布以及習俗情況、都市或城鎮的行政性質、歷史與文化概況等等,同過去的經驗進行比較,以便確認其“景觀色彩的特質。”
2、所謂“景觀色彩特質”就是指構成景觀形象的與地理和色彩相關的一系列要素,這些要素諸如地貌特徵、土壤的色彩、植物、用當地材料製成的建材與建築風格、體現在民俗上的特殊的裝飾等等。即此地而非彼地所特有與色彩相關的形象要素。特定的地理環境決定著特定的空間。建築和建築群顯然是這個特定空間中的主體,而這些建築的型制、材料以及築造方式,都是同這個地域的自然、人文的環境緊密相聯的。
那些被用作建材的材料,大都是來自本地區的自然材料,因此,就同當地的環境色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種非人工化的天然具有的和諧,本身就滲透著難以形容的色彩之美的魅力;其次,那些被用於作建築裝飾的色彩及其裝飾方式和對美的認識,也都源於這個地域所特有的傳統文化,隨著歷史的演化而長期形成了獨特的審美系統。這些都是直接作用於景觀色彩方面的重要因素。這些要素,被稱作“景觀的色彩特質”。可謂是:一方水土,養—方文化;—方文化,顯一方景觀色彩特質。
3、在西方存在著一種誤區,那就是“唯現代觀”(認為凡事越現代越好)和“歐洲中心主義”的文化觀(認為只有西方文明、甚至歐洲文明,才是有價值的進步的文明,其他的歐洲以外的文明都是落後的,價值是有限的)。理解色彩的人文形態,用多元化和多樣化的視覺來看待色彩問題,避免這種誤區。“色彩地理學”理論研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對實踐有意義。當人們用一種平和的目光來看待本族以外的文化時,同樣會發現有價值的東西。這個價值就是景觀色彩特質的價值。如果景觀中失去了這種特質,所謂的美感也就隨之消逝了

相關學科

1、色彩學是研究與人的視覺發生色彩關係的自然現象的科學。地理學本是以研究如何科學地描述以地球表面為對象的自然科學。將色彩學與地理學聯姻而創立起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一—“色彩地理學”,是郎科羅教授的一個創舉。它是一門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既有前瞻性又有現實性的跨界學科,它的問世不僅表明了郎科羅教授在色彩學方面的獨醒意識,同時,也是有其時代背景的。
2、本世紀60年代,正值西方地理學學術界有重大突破的時期,儘管這種突破不表現在地理學研究目的方面的變化,然而這種突出成就卻表現在學科群的參與以及科學技術與研究方法方面,以至產生了一種“新地理學”的提法。研究自然與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是地理學家普遍關心的問題,二者的結合使地理學成為構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共存的基礎,它因而引起了諸多學科領域裡專家對地理學的命題與本專業相關問題的關注。使原本描述地球表面的學科,發展成有極其廣泛學科內容的,而且在時空上不斷變化的邊緣學科,它幾乎包括了大氣層與地球表面之間的所有自然和人為的現象。
3、現代地理學的目的不僅在於對地球表面特徵進行描述,認識其分布格局,還必須分析各要素的位置,確定各要素之間的聯繫,考察產生和改變這種聯繫的過程。地理學從區域格局中的相互聯繫方面來考察的每一組要素本身,常是其他學科的專門研究對象。地理學的研究也因此而發展為3大分支,即區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
4、色彩地理學是郎科羅教授獨創的學說,是在上述“新地理學”的基礎上,從地緣及其文化學的角度來審視、考察和研究色彩及其相關問題的學科。郎科羅教授在過去的三十多年中色彩實踐遍及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賞各個領域,其足跡遍布東西方幾十個國家,他飽覽了其間不同的色彩之美,從中領悟出了美與文化差異性的關係都同地理因素有關。於是他把色彩學研究的焦點對準了支撐文化現象的基礎——地理學這個領域。
5、以地理學為基礎,縱觀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奇特的色彩現象。他發現不同的地理環境直接影響了人類、人種、習俗、文化等等方面的成型和發展。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不同的色彩表現。因為不同的地理必然造成特定形態的地域環境,不同的地理環境就會形成不同的氣候,從而影響著生棲著不同的人種與習俗,乃至形成不同的文化傳統。從特定的地域、氣候、人種、習俗文化等因素的交匯點上,來考察色彩呈象、就不難發現色彩由於人的生態環境和文化氛圍而產生不同的組合方式。在這個人與自然、人與歷史共造的環境之中,人們對造物形式的認定和擇取是有其獨特方式的。它是自然物質的供給和傳統文化習慣化合作用的結果,從而形成了此地而非彼地的“特產”。儘管現代文明使這種外在“特產”的特徵大大地淡化了,但是,那種潛在而根深的傳統精神卻是難以割斷的。

在中國的發展

1999年4月,由中國美術學院宋建明教授編著的《色彩設計在法國》為我國色彩學界詳細的介紹了朗科羅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實踐業績對國內同類的色彩學理論研究與色彩設計方法都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同年4月,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李魁正教授帶領研究生付愛民等赴雲南滇西南地區對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民間美術做田野調查之時,已經開始對色彩民俗的人文地理特性進行觀察,師生在寫生期間發現當地少數民族的服飾用色與本土的特色植物等自然地理因素存在著直接的審美聯繫。
2000年3-5月李魁正教授與學生們再次赴西雙版納勐侖地區寫生、調查民族植物等生態文化藝術,通過前次調查的觀察積累、圖像資料的比對,在郎科羅色彩地理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了樹立中國“色彩民俗地理研究”的研究目標。這一研究體系增加了區域景觀色彩特質確認過程中的色彩民俗傳統的調查,將民族服飾、村社植物景觀、宗教禮儀等民俗現象中的色彩審美觀念作為主要的調查對象,目的是系統地整理每個色彩民俗區域的色彩民俗傳統層次,提升了人群色彩的審美意識在色彩地理學中的研究價值。
色彩民俗地理研究的成果將主要套用於區域旅遊形象設計中的景觀設計,尤其在少數民族地區旅遊接待城市的建設規劃中對營造富有典型民族特色視覺景觀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2002年李魁正教授得到中央民族大學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資助確立了“滇西南少數民族生態文化藝術研究”的子項目課題,其中“滇西南少數民族的色彩民俗生態背景”是一項主要的研究題目。
2003年-2005年,項目組成員由李魁正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付愛民帶隊前後共三次深入滇西南的瀾滄、西盟、孟連、滄源、勐臘思茅普洱、鎮沅、景谷等縣進行民族生態文化藝術的田野調查;
2004年6月始,“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少數民族風情旅遊形象設計”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由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博士研究生付愛民為負責人,組建調查組進行了前後2次、累計4個多月的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色彩民俗地理學調查,主要任務就是為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未來縣城建設旅遊形象設計中的景觀設計提供建築造型模式和色彩搭配方案。在這一階段的實地調查過程中,調查組成員逐漸總結出樣品採集、色彩景觀記錄、色彩民俗文化調查、測色分類圖像記錄、染色植物調查以及總結歸納編譜等調查研究方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