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復發性肝內膽汁淤積症

良性復發性肝內膽汁淤積症,因部分患者有家族發病的特點,故又稱良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症。病因未明,可能不是單一病因所致。首次發病常出現在幼年,可反覆發作。發作時頗似梗阻性黃疸,但肝組織學呈微膽管型膽淤變化,間歇期肝功能及肝組織學均恢復正常,預後良好。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良性復發性肝內膽汁淤積症
  • 別名:良性家族性肝內膽汁淤積症
  • 就診科室:消化內科
  • 多發群體:兒童、青少年
  • 常見發病部位:肝臟
  • 常見病因:病因未明
  • 常見症狀:前驅期乏力,食欲不振,嘔吐,腹瀉,尿色深,皮膚瘙癢;黃疸期黃疸與皮膚瘙癢加重,大便色淺,脂肪瀉,肝大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病因未明,可能為膽酸依賴性及非膽酸依賴性排泄功能有先天性缺陷所致。部分患者有家族史。此外,本症有時有季節性發作,發作時出現皮疹等過敏現象,因而需注意環境因素對本病的影響。

臨床表現

本病的臨床症狀可出現在任何年齡,以兒童及青少年多見。主要特點是淤膽症狀間歇反覆發作。發作期持續1~6月,偶有1年以上者,發作前常無明確誘因,每次發作有短暫的前驅期,主要表現為乏力,食欲不振,可有嘔吐,腹瀉,尿色加深,並出現皮膚瘙癢,隨後進入黃疽期,黃疸與皮膚瘙癢進行性加重,大便顏色變淺,可有脂肪瀉,無發熱、腹痛。體檢示肝大,無脾大。由於瘙癢常影響睡眠,體重下降。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清膽紅素升高,主要為結合膽紅素增加,血清膽汁酸及鹼性磷酸酶均明顯增高,ALT正常或略高,間歇期實驗室檢查均正常。
2.PTC或膽道造影檢查
示肝內外膽道正常。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依賴於臨床病史及臨床表現,並結合B超、肝活檢、逆行性膽管造影及經皮經肝膽管造影等檢查可協助診斷。診斷標準:①發作性的顯著黃疸和嚴重瘙癢,發作間期無任何症狀;②排除肝內淤積性黃疸的其他危險因素,例如藥物或妊娠;③發作時生化檢查符合肝內淤膽,影像學檢查提示肝內外膽道系統正常;④肝穿組織在光鏡下可發現膽汁栓。

治療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能自行恢復。若有瘙癢,可對症處理,可試用消膽胺、苯巴比妥、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黃疸持續時間較長者可適當補充脂溶性維生素和中鏈脂肪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