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批評生態需要共同構建》是藝術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發表於《中國美術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良好的批評生態需要共同構建
- 作者:王進玉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出處:中國美術報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眾所周知,筆墨官司,有比無好。但這裡所講的“官司”,不是法律上的對簿公堂,而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是指用文字進行的論戰,它是學術層面的一種正常辯論和爭執,是學術爭鳴的體現,也是社會進步、文化開明的標誌。
長期以來,我們總是單方面地強調和要求評論家、批評家對一些不正之風、不良現象與創作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要敢於亮劍、敢於“刮骨療毒”、敢於“剜爛蘋果”,也總是會一味地埋怨當下的文藝批評缺乏戰鬥力,甚至嚴重疲軟、缺席、失語等。不可否認,這些問題都是存在的,現實中的確有太多這樣的人,以評論家自居,打著批評的幌子而淨寫些無關痛癢或溜須拍馬、奉承吹捧的文章,淨做些“抬轎子”“吹喇叭”之類令人不齒的事情。毫不客氣地講,此類人是沒有道義感和獨立風骨可言的,他們的脊樑與價值觀是扭曲的,也從來不懂得、不關心什麼是真正的評論和批評、評論家和批評家的職責究竟是什麼,因此也就不能將其與真正的評論家、批評家相提並論、混為一談了。
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除了此類人不斷製造文字垃圾惹人生厭外,還是有那么一部分人,能夠也敢於“說真話、講道理”,堅守住道德底線,秉持住學術良知的。他們不圓滑世故、隨波逐流,也不屈服於淫威、取媚於權勢,敢於針砭時弊、仗義執言、秉筆直書,卻往往不受到起碼的尊重和待見,乃至經常被詆毀、威脅、排擠、打壓。更有甚者,還會把自己喬扮成所謂的受害人,將批評者告上法庭。當然,法律自然是莊嚴公正的,容不得小人作祟,定會給出一個清晰明了的判決。
因此這裡要重點指出的是,一個良好的文藝批評生態,需要大家共同去構建,它不是單方面的問題,不能把責任完全推卸給評論家、批評家,卻忘了另一生態主體的素質建設與行為規範,即被批評一方是否也具備了良好的品格修養,是否有著正視和接受批評的勇氣與度量。務必要有聞過則喜、從善如流的胸懷,以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才算得上是一個具有了現代公民意識的文化人,否則文藝批評之路將布滿荊棘,即便批評家自身開足馬力,也必定前路漫漫,道阻且長。這其中也包括我們的媒體,對於一些立場鮮明、見解深刻、語言犀利的批評文章敢不敢用,用的時候能否做到儘量保持文章原味,不給修改得面目全非,從而讓批評之聲更順暢地發出,這也是特別關鍵的一個環節。當然作為專業評論家,把握好文藝評論的“方向盤”和基本的批評尺度,秉承善意、理性、客觀的原則,基於良知、出於責任、忠於事實、依於學理地開展評論與批評工作,而非建立在有意損害、侮辱對方名譽和人格的前提、基礎上進行,這也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不過在筆者看來,最重要的還是要切實建構起行之有效的評論與批評常態化機制,而不僅僅是憑藉所謂的口頭呼籲、倡導或者道德約束來保證完成,因為這顯然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很難徹底解決相關問題。換句話說,倘若這個機制不搭建、不完善起來,則無法從根本上保障批評雙方尤其是批評方的切身利益,真正的文藝批評也就無法得到健康、深入且持續的開展,只會越來越萎縮、越來越式微,而最終受影響的一定是文藝創作本身,以及我們的公共話語空間和學術表達自由。
作者簡介
王進玉,安徽宿州人,現居北京,知名青年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現為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專委會委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新水墨專委會(新水墨畫院)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報》《中國美術報》、新浪網等知名媒體專欄評論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東方中國詩書畫院副院長等。在《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等國家級刊物發表評論文章三百餘篇,評論、詩詞、散文、雜文等總計百餘萬字。出版有評論集《發現》《讓評論家說話》、詩文集《愛在繼續》《母親花》、書法集《王進玉自作詩詞書法》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