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防禦區

航空母艦防禦區

航空母艦防禦區是指航空母艦編隊為應對來自空中、海上、水下、電磁四維空間的威脅而設定的作戰編成、配備航空一體化的攻防體系。一般分為外防區、中防區和內防區。

航空母艦編隊經常游戈於大洋之中,隨時可能面臨來自空中、海上、水下、電磁四維空間的威脅。因而航空母艦必須具有對付空中、海上、水下和電磁四維空間的作戰編成、配備航空一體化的攻防體系,重點防範空中和水下的威脅。

簡介,防禦區,外防區,中防區,內防區,縱深攻防配系,美國,獨立國家國協,

簡介

航空母艦編隊經常游戈於大洋之中,隨時可能面臨來自空中、海上、水下、電磁四維空間的威脅。因而航空母艦必須具有對付空中、海上、水下和電磁四維空間的作戰編成、配備航空一體化的攻防體系,重點防範空中和水下的威脅。

防禦區

航空母艦防禦區
航空母艦防禦區航空母艦防禦區
在巡洋艦、驅護艦加入後,航母戰鬥群可以組織起遠、中、近3層多道火力配系。

外防區

第一層:外防區,又稱縱深防區,距航母185B400公里。此層防禦由艦載戰鬥機、偵察機、預警機、反潛機和核潛艇組織實施。

中防區

第二層:中防區,或稱區域防禦區,一般距航母45B185公里,主要由航母戰鬥群中的巡洋艦、驅護艦來實施。

內防區

第三層:內防區,或稱為點防禦區,防禦縱深距航母0.1B45公里,也主要由航母戰鬥群中的護航艦艇實施。

縱深攻防配系

從現代航空母艦編隊的形成可以看出,它是從現代防空要求出發,為了能夠同時解決發現並摧毀敵方的發射平台和發現並摧毀來襲的飛彈而設計、選擇的最優方案,即採取立體縱深防禦的契約戰。各國航空母艦編隊均力求建立起防空的全方位、全空間、立體化、大縱深的攻防網路。

美國

美國航空母艦編隊採用三道防禦屏障:第一層是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外防區,半徑為185~400公里的防禦網。防禦任務主要由F-14或F/A-18戰鬥機與E-2C預警機相配合,組成一個面向來襲目標攻擊軸線的扇面,稱為作戰空中巡邏。E-2C在海面上空9000米的高度飛行,其雷達探測距離可由扇面向外延伸200海里,可指引40架F-14戰鬥機接敵,指揮A-6E等攻擊機攻擊敵艦,轟炸敵方內陸縱深目標。
第二層為中防區,或稱區域防禦區,距航空母艦45(或50)~185公里。防禦任務主要由布置在航空母艦四周的護衛艦艇來承擔。其主要探測設備為預警機、偵察機、遠程警戒雷達,由巡樣艦和驅逐艦上的增程“標準”艦空飛彈來攔截突破第一層防禦網的敵方飛機和飛彈,EA-6B電子戰機在外圍,對來襲的空中目標進行電子干擾。
第三層為進行近程防禦的內防區,或稱點防禦區,防禦縱深距航空母艦0.1~45公里。在此防禦區內,又可分為多個攔截層次:在目標距艦隊15~45公里時用“標準”艦空飛彈攔截;在15公里時,用“海麻雀”艦空飛彈攔截;若目標繼續突防,距航空母艦6公里時,將來有可能使用“拉姆”滾動彈體飛彈攔截;最後由“密集陣”多管速射炮(有效射程為1.5公里)和電子戰武器來攔截。

獨立國家國協

獨立國協的航空母艦編隊防空也採取深梯度、高密度配置防空兵力兵器的分層防禦模式。“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的服役,其所載的蘇-27和米格-29戰鬥機的作戰能力與美國的F-14和F/A-18不相上下,制空能力相當可觀,能將編隊防禦縱深加大,有效地對付空中威脅。在此之前,編隊防空是以“基輔”級航空母艦為核心部署了三道防禦圈:180公里的遠程防禦由雅克-38承擔:60公里的中程防禦由SA-N-3艦空飛彈攔截;28公里的近程防禦由SA-N-4艦空飛彈及未端防禦的六管30毫米速射炮承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