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詠懷

舟中詠懷

《舟中詠懷》是清代詩人黃景仁所作的一首詠懷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舟中詠懷
  • 出處:兩當軒集
  • 作者:黃景仁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詠懷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詩歌風格,

作品原文

旦發極清曠,夕眺俄幽亘。
沙迷歸浣蹤,葉積返樵徑。
白水寒較明,昏霧薄將凝。
動搖虛舟賞,超越滄洲興。
同調閒岩岑,秦越罕投贈。
長歌闋以再,傾耳誰與應?
殊悲生事薄,聊覺野情勝。
中宵風鸛聲,淒蕭彌孤聽。

注釋譯文

清曠:視野開闊
幽亘:幽邃亘遠
白水:清澈的水
較:更加
動搖:搖擺,晃動
虛舟:輕捷之舟。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溟漲無端倪,虛舟有超越”
超越:輕捷的樣子
滄州:濱水之地,古隱士所居
同調:志趣相投的人
岩岑:高山
秦越:春秋時期,秦、越兩國,一在西北,一在東南,相距甚遠,少有往來。比喻關係疏遠。
投贈:贈送,往來
生事:世情
野情:不受世事人情拘束的閒散心情
淒蕭:淒涼寂寞

作者簡介

黃景仁為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後裔。祖黃大樂,為高淳校官。父黃之掞,為縣學生。黃景仁4歲喪父,十二歲祖父去世,十六歲時唯一的哥哥罹病身亡。黃景仁依賴母親屠氏養成,八歲能制舉文,16歲應童子試,三千人中名列第一,“前常州府知府潘君恂、武進縣知縣王君祖肅,尤奇賞之”。17歲補博士弟子員,於宜興氿里讀書,與汪中友好,但從此屢應鄉試都不中。乾隆三十一年,於江陰遇同邑洪亮吉,各為詩歌,人們評價說,黃詩似李白,洪詩學杜甫,因此時稱“洪黃”。次年,黃景仁娶趙夫人。
乾隆三十三年(1768),黃景仁20歲時即開始浪遊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曾在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太平知府沈業富、安徽學政朱筠幕中為客。在朱筠幕,於采石磯的太白樓宴會上即席所賦《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樓醉中作歌》詩傳誦一時。他在二十四歲生日時寫的自壽詞《沁園春》非常傷感:
蒼蒼者天,生我何為?令人慨慷。嘆其年難及,丁時已過;一寒至此,辛味都嘗。似水才名,如煙好夢,斷盡黃齏苦筍腸。臨風嘆,只六旬老母,苦節難償。男兒墮地堪傷,怪二十、何來鏡里霜。況笑人寂寂,鄧曾拜袞;所居赫赫,周已稱郎。壽豈人爭,才非爾福,天意兼之忌酒狂。當杯想,想五湖三畝,是我行藏。
乾隆四十年(1775),27歲時赴北京,次年應乾隆帝東巡召試取二等,授武英殿書籤官。乾隆四十三(1778),受業於鴻臚寺少卿王昶門下。家境日貧,在北京從伶人乞食,粉墨登場,入陝西巡撫畢沅幕府,畢沅替他捐補縣丞。乾隆四十八年(1783),黃景仁35歲,為債家所迫,乃北走太行,抱病赴西安,至山西解州運城,病逝於河東鹽運使沈業富官署中。友人洪亮吉持其喪以歸。

詩歌風格

黃仲則一生充滿悲哀和困頓,他個性倔強,常常發出不平的感慨。所作詩歌,多抒發窮愁不遇、寂寞悽愴的情懷,情調比較感傷低沉的作品則最能體現其詩文成就。寫得沉鬱蒼涼,但語調清新,感情真摯動人。他還作有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有些詩寫得慷慨豪邁;有些刻畫山水景物或人情世態的詩篇也寫得細緻生動;懷古詠史的詩篇,也能別出新意。後世評黃氏詩多雲“愁苦辛酸”,但這只是其詩的一個層面,其古風常具幽、並豪俠氣,是學太白而真能得其神者。黃景仁亦能詞,詞作明白曉暢,擅長白描,但含蓄不夠。
黃景仁詩多嗟貧嘆苦、啼飢號寒之作,這正是他生活和性情的真實反映,他早著才名,孤高自負,但沒有得到所期望的社會地位,故而詩中歌頌“盛世”之作甚少,而刻畫愁苦之辭為多,出於在愛情上也未諧所願,他的情詩也是一片淒清悱惻、無限掩抑低徊。而其山水詩,則雖俊逸清壯,也難藏抑塞憤懣之氣,與友朋唱和之作,亦多作不平之鳴。
黃景仁的詩大部分都籠罩著濃重的感傷情緒,這種風格通過他常用的“月”、“酒”、“秋”、“鶴”等意象得到了深化。“月”在黃景仁詩歌中很少成為寧靜或閒淡的背景,而是或襯託孤寂、或寄託憤激、或渲染鬱結。“酒”意象在其詩中則隨著生活的日益困窘,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藉以澆愁、籍以表狂、憑以忘世。而“秋”意象的大量使用,則形成了他侍中的“秋氣”,即使西風送爽,他筆下的“秋”夜難免淡淡的哀愁,而更多的時候,詩人眼中的“秋氣”皆是肅殺、蕭條、凋敗的象徵,用來暗語周遭的客觀現實。其詩涉及的鶴,多是“獨鶴”、“病鶴”、“籠鶴”、“雨鶴”,自寓之意顯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