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舟中排悶
- 作者:楊萬里
- 創作年代:宋朝
- 出處:《全宋詩》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舟中排悶
江流一直還一曲,淮山一起還一伏。
江流不肯放人行,淮山只管留人宿。
老夫一出緣秋涼,半途秋熱難禁當。
卻借樓船順流下,逆風五日殊未央。
老夫平生行此世,不自為政聽天地。
只今未肯放歸程,安知天意非奇事。
平生愛誦謫仙詩,百誦不熟良獨痴。
舟中一日誦一首,誦得遍時應得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淮山:淮南地區的山。
②老夫:詩人自稱。
③樓船:帶有層樓的大船。
④未央:未盡。
⑤行此世:仍然生活在此世上,
⑥不自為政:自己做不了主。
⑦放歸程:猶獲準辭職歸鄉。
⑨不熟:指背誦不下來。良:確實。
⑩誦得遍時:猶讀完全詩。遍,全面,完全。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江流曲而直總也走不完,淮山起而伏總也看不完。
江流不肯放遊人離去、淮山一個勁兒地留人住宿
老夫趁著秋涼坐船外出,半路途中卻是熱不可當。
坐著樓船一路順流而下,不料接連五日逆風不斷。
我平生行事處世,從不自作主張,一切聽憑天地。
老天卻總也不放我歸程,安知不是老天另有安排。
我最喜歡誦讀李白的詩,讀百遍而不熟實是自痴。
在船中一天誦讀一首詩,全部讀完也就該回家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編在《江東集》中,此集收詩五百首,作於南宋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至三年間,紹熙元年十月以後,楊萬里出任江東轉運副使、權總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官,經過金陵、廣德、宜、池、徽、歙、饒、信、南康、太平等地時,寫下了這些作品,此詩亦作於此期間。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舟中排悶》詩,可分四層,每四句為一層。前兩層寫“悶”,第三層寫究“悶”,最後一層寫排“悶”。
起筆一層寫路遙使人悶。四句分兩層,從一正一反兩個角度寫路遙。一二句道舟行的江流“一直還一曲”,兩岸的淮山“一起還一伏”,乃是正面寫(水)路遙,因令舟中詩人產生了江流曲直總也走不完、淮山起伏總也看不完的感覺。三四兩句,詩人又怪江流不肯放人走、淮山一個勁兒地留人宿,又是從反面寫途長。走不盡的路,看不完的(同樣的)山色和水光,當然要使詩人感到“悶”了。
次層寫秋熱、逆風令人悶。詩人原想得很美:趁著秋涼,坐船外出。卻不料,半路中遇上了“秋老虎”,依舊是“赤日炎炎似火燒”,燒得詩人熱不可當、苦不堪言。那知福無雙至,“禍”不單行:本來,坐著樓船,一路興沖沖順流而下,不曾料到接連五日,逆風“刁難”,這路就總也走不到頭了。這意想不到的秋熱逆風,不能不讓詩人深感氣悶。
於是,詩人便在第三層中考究起事與願違、而使自己悶的由來。他道,我生此世,行事處世,從不自作主張,一切聽憑天地,聽其自然。那么,這一回行於這條水路上,老天卻總也不放我歸程,應該是另有安排,這亦應是奇事,然而,老天雖有意旨,卻不會言語,詩人問而不得其解,只得自己排悶了。
最末一層便寫排悶。詩人道“平生愛誦謫仙詩”,而李謫仙乃是天真人(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云,“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故其詩中多奇想、多痴語。詩人說,我自己也是個痴心人,不過,我之痴,可不是向太白學得的,“百誦不熟”謫仙詩,就是因為我自痴,如今,且讓我這個痴心人,亦仿太白說句痴語吧:“舟中一日誦一首,誦得遍時應得歸!”太白詩今存約九百餘首,詩人之時,存詩當更多,詩人豁出去三年方得歸家,可真是大痴之語了。想其時詩人自己必也忍俊不禁,“悶”便也自然而“排”了。
此詩有“悶”而不說怨語、怒語,卻出之以自嘲語、痴語,故幽默而詼諧;其間插之以擬人化的描寫,更顯生動風趣;兼之語言平易淺近,猶如口語,新鮮活潑;真是一首典型的講究“活法”的“誠齋體”詩。
名家點評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政治部研究員何金鎧《中華詩詞曲對仗大辭典》:“(江流一直還一曲,淮山一起還一伏)一、還、一,一、還、一,疊語對之三疊對。”
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王亞民、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梁志林《中國詩詞曲賦名鑑賞大辭典》:“無一‘怨’字,卻句句是怨,揭示出詩人煩網的心理。他本想行走,卻處在舟中,河流長無盡頭;而淮山一座連一座,總是留宿在山中。走不盡的水路,看不完的淮山,使他自生出種煩惱,感到苦悶。(江流不肯放人行,淮山只管留人宿)兩句採用口語化的語言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展示出詩人的心境。”
太原學院教授張瑞君《楊萬里評傳》:“全詩有直有曲,有起有伏,有涼有熱,有順有逆,寫法多變,環環相扣,絲絲相聯,左盤右旋,變化多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