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即興》是一首頗具北歐風情的抒情詩。丹麥地處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因此有一特殊的景觀——夏日白晝極長,而冬季黑夜漫漫信,冬日的漫長黑夜令人抑鬱,因而夏季是美好的季節,每當夏日將盡時,人們總是依依不捨。如同中國古代詩人常常傷春悲秋,丹麥詩人德拉克曼用這首詩表達了他對美麗夏日的依戀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舟中即興
- 作者:德拉克曼
- 創作年代:十九世紀
- 出處:《詩集》
- 作品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黑夜不黑的季節即將過完,
海天間有暗影逼近,隱隱約約;
波浪不聲不響地睡過了夏天,
如今開始奏起不安的音樂。
不久,追隨著往南方去的海浪
候鳥將展翅飛向溫暖的土地;
大自然將坐在自己墳上哀傷,
我們的歌聲也將轉為孤寂。
但夏夜還在撒布蒼白的火焰,
把海和陸覆上明亮的雙翅;
晨光之神還在灰色的天邊
用金手指書寫自己的名字;
今夜輕柔的夜風還在殷殷
送小舟漂蕩於無聲的煙波,
今夜我們還貯有晨光的余金,
今夜我們還能唱夏日的歌。
向晨光灑一杯酒敬奠敬祝!
向青春之神也獻酒緬懷!
等鐘點敲響,我們即將結束,
像雪萊安息在托斯卡納大海。
(飛白譯)
作品鑑賞
詩歌起句就開門見山點明“夏日將盡”的主題一\‘黑夜不黑的季節即將過完”,並以景致描寫暗示出詩人的悵惘心情——“暗影逼近,隱隱約約”,波浪“奏起不安的音樂”。第二節則預想秋冬季節的慘澹景象:候鳥飛走,自然界一片凋零,人們的歌聲也將沉寂。這兩節詩展示了夏季逝去帶來的不捨、落寞心情,尤其是“大自然將坐在自己墳上哀傷”這一意象,顯得為沉痛。
然而從第三節起,壓抑的心情又沖淡了,詩人回到現時,眼前一切景象仍然溫暖明麗,夏夜最後的光明仍在海天之間照耀——此節寫景頗有特點,既營造抽象的比喻(將天空的光亮比作“晨光之神”),卻又極富畫面感:夏夜“在撒布蒼白的火焰”,晨光之神“在灰色的天邊/用金手指書寫自己的字”,抽象概念與具象景致達到了巧妙的融合。
接下去詩人的情感都保持著樂觀:他發現,最後一縷好時光仍然在握,“輕柔的夜風還在殷殷”,“我們還貯有晨光的余金”,不必過早地預支悲傷,好好把握眼下,則今夜,“我們還能唱夏日的歌”。。在這一小節,詩人參透了一個道理:活在當下,將“現在”過得充實飽滿,是對待自然、對待生命最好的方式。
所以,當詩人吟唱到最後一節,祭奠、緬懷的主題再次出現時,已不帶哀傷。我們讀到此處,也可以如詩人一樣,平靜地接受大自然的安排,向夏日敬上告別酒,也向自己的青春祭酒道別,然後,安詳地走進冬夜,走向人生的暮年,即使終點是死亡,也不過是一場最後的安息……
全詩從哀傷到樂觀,從抑鬱到昂揚,情感越來越達觀;從自然景致轉到人生歷程,從夏夜的逝去引申到人的青春消逝,並以超脫的態度泰然處之,昭示了詩人睿智而澄明的人生感悟。
作者簡介
德拉克曼(Holger Drachmann,1846-10-09~1908-01-14),丹麥詩人、劇作家、小說家。生於哥本哈根一醫生家庭,卒於西蘭島上的霍恩拜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