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鸚哥

舞鸚哥

舞鸚哥是湛江市徐聞縣城地區春節鬧元宵活動的一種表演形式,由兩個或四個武功較好的青年,穿戴著形似鸚哥鳥(鸚鵡)的服飾遊行舞蹈或在直立的單桿上表演技藝和采青,原本最早是明清時代流行於縣城城內的南門塘和西門、北門一帶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舞鸚哥
  • 地區:湛江市徐聞縣城地區
  • 本質:春節鬧元宵活動的一種表演形式
  • 興起時間:明清時代
藝術簡介,藝術傳承,

藝術簡介

徐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搜尋之舞鸚哥
出現這種舞鸚哥相傳是起源於明朝,明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當時徐聞縣城賓朴城被來犯的倭寇攻破,縣治被迫遷往海安所城暫時安置,數十年後縣城重新遷回徐城,知縣平綱帶領縣民重新築起城牆,經過數十年的不斷增修加固後逐漸形成規模。
舞鸚哥
(起飛資料圖片)(點擊可查看大圖)
到了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1年),知縣方逢堯在縣民和商戶的支持下,又增加了護城河和月城,並在縣城的南門、西門一帶增設幾座非常高的眺望樓,下令日夜在樓頂派人值班,如發現倭寇來犯就燃起放在樓頂的茅草及敲打銅籮示警,屆時,防兵及民眾接警後眾志成城群起來抵禦外來的入侵。
為了迷惑敵人,方逢堯令士兵在眺望樓的樓頂用茅草織做了一個的假鸚哥鳥的模型樹立在上面,值班的人則每隔一段時間就觀察敵情,定時向駐防的官兵和城防隊通報,定時交接班,以保持很高的警惕。
後到了代,開放海禁後盛世昇平、居民數量劇增,徐聞地也再也沒有海寇的滋擾,逢每年鬧元宵時南門和西門的一些居民和境坊則仿照當年方逢堯製作的鸚哥鳥模型,並選由兩個或四個武功較好的青年,穿戴著形似鸚哥鳥的服飾遊行舞蹈或在直立的單桿上表演技藝和采青。
舞鸚哥
雙鷹飛翔(資料圖片)

藝術傳承

民國28年(1939年)日軍入侵,縣長陳桐下令將歷經500多年的徐聞賓朴古城全部拆毀後逃亡。然而古城雖毀,但這種游舞鸚哥鳥的表演技藝和風俗卻在西門、南門兩村民眾的大力提倡和紀念意味里保留下來至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