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廬乾渠

舒廬乾渠

舒廬乾渠,是為解決廬江縣農田灌溉問題,而修建的一條輸水渠道。舒廬乾渠始建於1958年11月,後因規劃欠缺,倉促上馬等原因停工。1967年12月,根據黨中央“要切實搞好舒廬乾渠建設工作”的指示,舒廬乾渠再次開工興建。據當時參加興修乾渠的趙大財老人回憶:“當年修渠全靠人挑肩抬,工地上人山人海,紅旗招展,高聲喇叭不停地播放革命歌曲,興修進度和好人好事,那幹勁,那場面,比過年還熱鬧。”“據廬江水利志記載,當年興修舒廬乾渠,全縣共投入勞力85萬人(次),完成土石8000萬方,修建各類建築物3800多座,調節、反調節小(1)、小(2)型水庫81座,塘壩8000餘口,設計灌溉面積74.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0萬畝。受益鄉鎮14個。1968年9月,42公里的主幹渠,208公里的22條支渠及配套工程全部竣工,次年春上發揮灌溉效益。從此,易旱的廬江,源源不斷地引來了遠在百里之外的萬佛湖(龍河口水庫)的清泉,全縣山區、高崗、丘陵等地的50多萬畝農田灌溉得到保障,沿渠65萬人民民眾受益。”縣政協副主席,水務局局長王向陽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舒廬乾渠
  • 地理位置:位於廬江縣、舒城縣境內
  • 流經地區:廬江、舒城
  • 發源地:廬江
  • 河長:主幹渠約長42公里
地圖信息,
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安徽省在千里江淮丘陵地帶興建了一項以灌溉為主、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安徽淠史杭灌區,她將淮河流域的淠河、史河和長江流域的杭埠河連成一體,通過三大樞紐工程引水於江淮丘陵,形成了一個澆灌安徽、河南兩省4市17個縣(區、市)、1100萬畝農田的完整的淠史杭灌區灌溉供水體系。
在灌區上游大別山峽谷,曾屹立著5座聳天攔河大壩,形成了壯觀宏大的高峽平湖圖,這就是由梅山、響洪甸、佛子嶺、磨子潭和龍河口5大水庫構成的人工湖。其中龍河口水庫為修建舒廬乾渠提供了優越的水源保障和有利的地理條件。
據資料顯示,上世紀六十年代,舒城、廬江兩縣“十年九旱”嚴重缺水。廬江縣最早在1958年11月就開始開挖部分渠段,不過因為規劃不完整、倉促備戰等多種原因停工。直至1965年,國家水電部派員對舒廬乾渠走向的高低線方案進行了審核,定案後,1966年10月省水利廳勘測設計院制定了設計工程計畫書,並同時對廬江縣的廬南、廬北、廬東三條分乾渠及20條支渠做出了規劃設計。1966年10月初成立“廬江縣舒廬乾渠工程建設指揮部”,10月4日縣水電局工程股長張業志帶領測量隊進入工地,開始緊張的渠道測量工作。技術人員日夜奮戰,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爭分奪秒的速度,完成了從界牌到三槐42公里渠線的土石方測量走線和縱橫斷面繪製任務。
當年11月1日,舒廬乾渠工程建設正式啟動,5萬民工浩浩蕩蕩地開進工地,一場再造廬江秀美河山的戰鬥打響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兩期舒廬乾渠工程中共完成土石方8000多萬方,沿渠穿過8條河流,劈開40多處山嶺,填築10多處大沖窪,其中10米以上的切嶺20多處,10米以上的高填方10多處,修建各類建築物200多座。整個舒廬乾渠全長78公里,其中廬江縣境內42公里。1968年9月14日,舒廬乾渠首次試通水成功。
2013年底,廬江縣高標準整治了舒廬乾渠,治癒“腸梗塞”,在夏種用水時輸水效率明顯提高,輸水阻力小,輸水時間縮短,水流通暢,原來42公里的主幹渠全程通水要40小時,只用30個小時水流就到了。
如今的舒廬乾渠,為廬江全縣的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當年,千萬廬江兒女那種改造山河的精神,為後人樹立了一座驚天動地的豐碑,成為廬江人心中的“紅旗渠”。
【附註:以上內容大部分援引相關新聞媒體的報導】

地圖信息

地址:舒城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