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希德

舍希德(Shahid) ,伊斯蘭教對所有為安拉之道而獻出生命的穆斯林的尊稱。阿拉伯語音譯,意為“殉教者”、“烈士”。其涵義最初較為廣泛,根據聖訓和經注學家的解釋,凡是信仰堅定、遵循主道的穆斯林,因衛教而陣亡疆場,或因堅持信仰而遭迫害致死,或在為教門治學、求學的過程中逝世,或病故於朝覲、宣教途中,或猝死於各種災禍,以及穆斯林婦女因難產而死亡等,均稱“舍希德”。他們都將受到安拉的恩準而進入天園,但品級有所不同,其中最榮耀者首推為教而犧牲的烈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舍希德
  • 外文名:Shahid
  • 眾舍希德之祖:哈姆扎
  • 別稱:殉教者、烈士
專指詞義,經書中的解釋,詞義的發展,

專指詞義

故“舍希德”後專指為傳播或保衛伊斯蘭教而犧牲的穆斯林,主要指兩種人:(1)因傳播伊斯蘭教或堅持信仰而被異教徒迫害致死者。伊斯蘭教史上的第一位舍希德為615年被迫害致死的穆斯林婦女蘇邁婭·烏姆·阿馬爾(Sumayyah Umm‘Ammar,?~615),她在穆罕默德傳教初期,同其夫亞西爾·本·阿米爾(Yasir ben ‘Amir,?~615)一起秘密入教。當她和丈夫公開了穆斯林的身份後,立即遭到麥加古萊什貴族的殘酷迫害,被穿上鎧甲曝曬於酷暑烈日下,夫婦先後被折磨致死。什葉派人因屢遭遜尼派哈里發政權的迫害,故也將他們中的殉難者稱為“舍希德”。680年10月10日,即伊斯蘭教曆61年1月10日,該派所尊崇的第三代伊瑪目、穆罕默德的外孫海珊在前往伊拉克庫法途中,在卡爾巴拉遭到伍麥葉王朝軍隊包圍,身受重傷後慘遭殺害,被什葉派人尊為“最偉大的‘舍希德’”,每年在其殉難日教歷1月10日舉行謁陵、祈禱等紀念活動,以示敬仰。因什葉派所尊崇的12位伊瑪目多為被害身亡,故該派十分重視對這些殉難者的悼念活動及對其陵墓的瞻仰。一些因遭誣陷而被無辜處死的什葉派學者,該派穆斯林也尊稱之為“舍希德”,如黎巴嫩教法學家穆罕默德·本·麥基(Muhammad ben Makki,1333~1384)、敘利亞聖訓學家栽因丁·本·阿里(Zayn-al-Din ben‘Ali,1505~1559)、波斯呼羅珊教法學家阿卜杜拉·本·馬哈茂德(‘Abdullah ben Mahmud,?~1589)等,在他們的名字前面都冠有“舍希德”尊稱。(2)為保衛和傳播伊斯蘭教而在戰鬥中陣亡者。622年穆罕默德自麥加遷徙至麥地那後,為保衛新生的伊斯蘭教政權,組建軍隊成為當務之急。在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為安拉之道而戰”被規定為穆斯林應盡的宗教義務,通稱“吉哈德’。凡在“吉哈德”中陣亡的穆斯林,均尊稱之為“舍希德”。伊斯蘭教史上首批陣亡的舍希德為624年白德爾戰役參加者歐拜德·本·哈里斯('Ubayd ben harirth,?~624)、歐邁伊爾·本·海馬姆('Umayr ben Hammam,?~624)等。14名聖門弟子。在625年吳侯德戰役中,又有70餘名穆斯林陣亡,也被尊稱為“舍希德”,其中穆罕默德之叔哈姆扎(Hamzah,556~625)後被尊稱為“眾舍希德之祖”。

經書中的解釋

《古蘭經》稱道此種人為教捐軀雖死猶生,在後世將永居天園。經云:“為主道而陣亡的人,你絕不要認為他們是死的,其實,他們是活著的,他們在真主那裡享受給養”(3:169);“為主道而陣亡者,真主絕不枉費他們的善功”(47:4);“真主已為他們預備了下臨諸河的樂園,他們將永居其中,那正是偉大的成功”(9:89)。凡虔誠的穆斯林,遵奉《古蘭經》教導,積極投身於衛教吉哈德中,為尋求永居天園之樂而忘我殺敵,最終將成為“舍希德”。

詞義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阿拉伯語,“舍希德”一詞的內涵也有所擴展。凡為爭取穆斯林民族生存和捍衛伊斯蘭教而犧牲者,即稱“舍希德”。在一些阿拉伯和伊斯蘭教國家,凡為爭取民族獨立而英勇獻身者或在反侵略的衛國戰爭中犧牲的將士,一般均稱“舍希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