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州古建築群

舊州古建築群位於貴州省黃平縣縣城西北25公里處舊州鎮。舊州元代置黃平府治所,明初為黃平安撫司治所。

明中葉改置黃平州治,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州治遷出後改置由州巡檢司治所,始名舊州。民國時置黃平縣,後置舊州鎮,城區面積約2平方公里。城區東西向狹長,街道平整,主街西上、西中、西下銜,民居多一樓一底,磚木結構。臨街民居單檐硬山頂,兩側為封火牆,一般為二進四合院。建築藝術品位較高者有盧晴川、朱氏、楊氏、羅氏宅居。今存古建築有十萬營、仁壽宮、天后宮、文昌宮,關帝廟、川主廟、天主教堂、江西會館、兩湖會館、福眾橋、平播橋老里壩五拱石橋(明代)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舊州古建築群 VI-735
  • 館藏地點:貴州省黃平縣縣城西北25公里處舊州鎮
  • 所屬年代:元代
  • 性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建築群組成,價值評定,歷史沿革,

簡介

黃平縣舊州古鎮位於縣城西北25公里的氵舞陽河畔,是貴州境內9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舊州在春秋戰國時已有文獻記載,後來成為且蘭國的屬地。唐宋以來,曾有韶明縣、樂源縣、黃平府、黃平州等,是一歷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歷代商賈雲集,貨運頻繁,經濟繁榮而形成了當地少數民族文化、漢文化、外來文化、宗教文化融為一體的多元文化之鄉。

建築文化是舊州文化的精髓。雄偉壯觀、莊嚴肅穆的“九宮、八廟、三庵、四閣”,古驛道、福眾橋、平播橋,以及古樸玲瓏,精緻典雅的民居群,是民間藝術、巴蜀和湘鄂風格、西方建築形式的融合,證實了這座古鎮是載滿文化和智慧的諾亞方舟。

舊州城為狹長形,主街為西街,分為西上街、西中街、西下街三段,貫通全城,是歷史上最繁華的商業街。各地客商都以鄉土為連結建立會館,團聚同鄉控制某一行業,相互競爭。城中有江西會館、兩湖會館。

地處西門中街的仁壽宮是江西臨川商人會聚的場所,布局嚴謹,用材碩大,製作工整,技藝精湛,融藝術與功能為一體,是一組保存得較完整的古建築。始建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是一座由高封火牆圍成的兩進院落,占地1022平方米。正廳為明次三間單檐硬山頂房屋,有走廊和木欄桿,梁、柱、斗拱上有木雕裝飾,頗具江南建築特色。院中有戲樓,面寬五間,戲台頂部有如意斗拱,中間為八角形藻井,戲樓與兩側的廂樓相連。
西下街南側的天后宮實為福建會館,祀奉的“天后”即媽祖。它也是一座以封火牆圍成的院落,占地1521平方米,由磚砌牌坊大門、前廳、廂房和無極殿組成。主體建築為無極殿,前有鶴頸軒廊、兩側為三山屏風牆,前檐挑出構成歇山式牌樓,額枋上有“三龍戲珠”、“八仙慶壽”高浮雕。殿內樑柱粗大,精雕細刻。

清代,舊州修建工程浩大,兩江、兩湖、福建、四川等地能工巧匠匯集於此,獨特的“木匠街”之名尚沿襲至今,因此,舊州的建築技藝精湛,一般民居建築都有精美的雕飾。臨街的民居多為一樓一底磚木結構建築,面寬三間,單檐硬山頂,穿斗式結構,正面挑出,兩側為高大的封火牆,形成一條以高封火牆為特色的街道。現保存較好的是西上街,有18幢古民居建築,以盧氏宅院、朱氏宅院、楊氏宅院、羅氏宅院構築最為精巧。街後多為用封火牆圍成的“印子房”(一般為兩進四合院)。印子屋獨特的設計,使其內住房防火、防盜有了絕對安全。

舊州古建築群不但數量多、規模大,而且建造設計頗具匠心。位於西下街北側的朱氏居宅,上房的“吞口”間,精湛的木雕工藝集中在此體現。大門門楣飾以“雙鳳朝陽”,雕騎馬花牙子,兩旁方窗雕有“琴棋書畫”、“漁樵耕讀”、“天官賜福”、“福在眼前”等內容的花飾。“吞口”兩側次間長窗,也雕有“五福捧壽”圖案。這些造型優美、技術精湛、刀法嫻熟、線條流暢的木雕,實屬古建築雕作中的上乘。朱氏宅院設計建造獨具特色,建築風貌保存完好,被載入《中國傳統民居大全》一書,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規模宏大、數量眾多、設計獨特、工藝精湛的舊州古建築群,在貴州首屈一指,在國內也具有典型意義,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建築群組成

1、朱氏居宅,位於舊州鎮西大街下街北側。由街面鋪房一棟、廂房一棟、上房一棟及東、西兩側三山屏風牆組成。其建築雕刻工藝精湛,造形優美,刀法嫻熟,線條流暢,屬建築雕刻中的上乘。

2、“達源發”(盧晴川氏居宅),位於舊州鎮西大街中街南側。座南向北,按縱軸排列,整組建築有一樓一底,正房6棟,廂房8棟。在北起第三棟正房後面砌築隔牆一道,分為前後(南北)兩個印子房。前(北面)印子房,正房3棟、廂房4棟,後(南面)印子房,正房3棟、廂房4棟,整組建築規模大,布局謹嚴,設計巧妙,雕刻精美,別具一格。

3、仁壽宮(江西臨江府會館),位於舊州鎮西大街中段北側。由戲樓、兩廂樓、正殿、三步廊、後殿組成。天后宮(福建會館):位於舊州鎮西大街下段南側。由大門牌坊、廂房、正殿、後殿組成,明間供“無極天上聖母”牌位。文昌宮:位於舊州鎮西大街馬家巷。由牌坊、頭門、前局、廂房、正殿組成。正殿祀“七曲文昌帝君”。

4、萬天宮(四川會館),位於舊州鎮老里壩大街東段南側。坐北朝南,整組建築前為磚砌四柱三間三樓懸山頂牌坊,牌坊後為歇山屋頂戲樓,接戲樓兩側有懸山頂廂樓各六間,正殿建於石砌台基之上,單檐歇山頂,明間為抬梁式,次間穿斗式。殿內供李冰父子雕像。
5、福眾橋(又稱老里壩大橋),位於舊州鎮老里壩大街中段,為五孔連拱石橋,橫跨氵舞陽河,橋長67.7米,寬7.3米,距水位高9.2米。據嘉慶(1688年)《黃平州志》載,“橋為明時黃平知州古德恆建”,時名“古梁橋”,清康熙二十七年更名“會通橋”;乾隆三十七(1772年)年更名“福眾橋”至今。

6、平播橋,位於舊州鎮東大街,橫跨冷水河。明萬曆時貴州巡撫郭子章平定播亂後建,故名“平播橋”。橋為單孔石拱結構,橋面長236米,寬5.87米,高6.9米,依山作柱,鑿石為足。

7、天主教堂,位於舊州鎮東大街教堂主體分為“誦經堂”和“起居堂”兩部分,另有伙房等建築。它是由法國天主教會及舊州當地民眾信徒出資修建,是一處集中歐建築藝術為一體的古代建築。此外,還有古街、古巷、古井、古驛道、古碼頭等歷史遺蹟。舊州古建築群規模大,數量多,設計獨特,工藝精湛,在貴州現存古鎮的建築中,十分珍貴。

價值評定

1.舊州古建築群規模宏大,數量眾多,設計獨特,工藝精湛,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舊州從古至今是商業重鎮,街面地基寸土如金,因而臨街民居建築和寺觀館祠建築都向縱深發展,成為特色的多進“印子屋”。清代,這裡修建工程浩大,兩江、兩湖、福建、四川等地能工巧匠匯集於此,獨特的“木匠街”之名尚沿襲至今,因此,舊州的建築技藝精湛。一般民居建築都有精美的雕飾。最為深邃的民居,當推西門外長庚街的韓永記。該宅共有24個天井,且建造精緻,時有民謠云:“遠看像座廟,近看永記號,整的買不起,拆散有人要。”城內盧晴川氏居宅,前臨西中街,後抵背后街,規模極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秘書長王景慧在考察舊州後激動不已,在貴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會上稱讚:“黃平舊州古鎮的建築規模、數量、工藝是我在西南看到最好的一處,特別是街道之寬闊,足以說明它當時的繁榮和輝煌”。

舊州古建築群不但數量多、規模大,而且建造設計頗具匠心。位於西下街北側的朱氏居宅,上房的“吞口”間,精湛的木雕工藝集中在此體現。大門門楣飾以“雙鳳朝陽”,雕騎馬花牙子,兩旁方窗雕有“琴棋書畫”、“漁樵耕讀”、“天官賜福”、“福在眼前”等內容的花飾。“吞口”兩側次間長窗,也雕有“五福捧壽”圖案。這些造型優美,技術精湛、刀法嫻熟、線條流暢的木雕,實屬古建築雕作中的上乘。“古鎮一條街”的兩側臨街民宅,共18幢,其後為高封火牆“印子屋”,進數不一。印子屋獨特的設計,使其內住房防火、防盜有了絕對安全,即使本宅前幢失火也無大礙。地處西門中街的仁壽宮,布局嚴謹,用材碩大,製作工整,技藝精湛,融藝術與功能為一體,是一組保存得較完整的古建築。舊州古建築規模之大,設計獨特,工藝精堪,在貴州首屈一指。

2.舊州眾多的古建築群,古街、古巷、古碼頭是古代舊州輝煌歷史和經濟繁榮的縮影,對研究中國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歷史文化有著較高的價值。

舊州座落於氵舞陽河畔。沅水之源的氵舞陽河自舊州流經施秉、鎮遠達湖南。舊州古驛道四通八達,由西南至平越達貴陽,由北至餘慶通四川,由東北至施秉與滇楚驛道相連。舊州為水陸交通交會點,貨物集散地。據《黃平州志》記載:“每天往返商船不下500隻,日停泊100餘只”。由兩湖等地運來的貨物,經馬幫分運全省各地,本省的土特產又由水運至湖南、湖北、武漢、上海及國外。當時的舊州城商賈雲集,生意興隆,省外商人紛紛在舊州修建自己的會館。如:福建商人修建福建會館天后宮;江西商人修建江西會館萬壽宮,仁壽宮;四川商人修建四川會館崇福宮、萬天宮;湖廣商人修建的兩湖會館禹王宮;江南商人修建的江南會館江南閣等。本地商人也在舊州城街面建起自己獨特的多進印子屋及經商櫃檯,形成舊州“古建一條街”。此外,還有修建於其間的寺、觀、廟、祠。在僅1.4平方公里的城區內就有“九宮、八廟、三庵、四堂”和臨街而建的民居古建築群與那處處可見的古街、古巷、古碼頭,可以想像當時舊州古鎮那種車水馬龍的景象。
3.從歷史文獻研究,舊州可能是“且蘭”國的國都,為研究貴州古代歷史和“夜郎”相關的歷史提供必要的佐證。

二千多年前,在今貴州境內曾有過兩個神秘的古國,一曰“夜郎”,二曰“且蘭”。通過眾多史籍,可以初步推測,且蘭古國故都在今舊州境內。

且蘭國建制時間史無明文,但“且蘭”二字最早見於《漢書》:“楚頃襄王遺將莊蹻率卒循沅水而上,經黔中伐夜郎,軍至且蘭椓船於岸而步戰,滅且蘭伐夜郎,夜郎迎降”。《華陽國志·南中志》曰:“以牂牁繫船,因名且蘭為牂牁國,分候支黨傳數百年”。《水經注》曰:“沅水出牂牁、且蘭,為傍溝水”。清王孚鏞《牂牁江辨》載曰“今黃平舊州都凹山之水,實為沅水所從出,素通舟輯,則循沅水而椓船 ,舍此別無他屬也……,沅水之名,以沅州為定,則且蘭、牂牁當以黃平舊州為定。”清許克家編《黃平州志》曰:“今氵舞水源於黃平舊州都凹山,然則故且蘭即黃平舊州治,牂牁江即氵舞水,似為得之”。《西南夷傳》載:“武帝時,乃募膏民南夷,入粟縣官,而內受錢於都內,夜郎諸部之一且蘭抗命不從,反殺漢使者及太守,漢次年派兵滅南越後引兵歸巴蜀,行途珠隔滇道者且蘭,斬首數萬,遂平南夷為牂牁郡”。《貴州省黃平縣地名志》載:“漢元鼎六年,平且蘭,改建牂牁郡,黃平舊州為郡治所在”。《百源流史》載:“黃平舊州屬且蘭國,而且蘭國在春秋時期已存在,直到漢初才被牂牁取代”。當地的苗、侗、革、木等少數民族稱舊州為“汪堅”(意為皇帝的家)。經考證,皇城遺址建於今舊州城西北“天官寨”。因此,舊州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且是且蘭古國的國都。

4.在近現代,舊州曾與兩次歷史事件產生密切的聯繫,一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舊州,播下革命的火種;二是抗日戰爭時期,舊州被確定為抵抗日本軍國主義的陣地,國民政府在美國的幫助下修建軍用機場。舊州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對研究中國革命史具有一定的意義。

1934年10月3日,中國工農紅軍中央紅軍長征經過舊州,同年12月28日紅六軍團長征也到達舊州,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彭德懷、葉劍英、楊尚昆、陳雲、王家祥、李富春、任弼時、肖克、王震等都在舊州住過。紅軍在舊州召開濟貧大會,並在舊州仁壽宮戲台舉辦文藝演出。天后宮、中全巷、萬壽宮、仁壽宮等建築的牆上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標語:“紅軍是民眾抗日戰爭的主力軍!”、“打倒軍閥王家烈!”、“帝國主義滾出中國去!”、“工農紅軍是人民子弟兵”、“打倒賣國賊蔣介石!”、“取消苛捐雜稅”、“工農和紅軍聯合起來,打倒貴州軍閥王家烈!”。紅六軍團司令員肖克住過的舊州天主教堂至今保存較好。在這座教堂里,肖克得到一張法文《貴州地圖》,經傳教士阿爾弗雷德·勃薩哈特口譯,他親自筆錄,解決了進軍中不了解貴州地理情況的困難。勃薩哈特也隨紅軍長征輾轉了560天,成為紅軍長征中的兩個外國人之一。

抗日戰爭時期,因戰事的需要,國民政府在貴州、湖南、重慶等地修建大量的軍事設施,包括飛機場、兵工廠、軍事學校、飛機製造廠等。1943年,美國的幫助下,選擇在舊州修建軍用飛機場,為抗戰的勝利創造條件。

在革命戰爭時期,舊州的古建築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研究中國革命史具有參考價值。

歷史沿革

舊州鎮歷史悠久,據史志記載已長達2300餘年。春秋戰國時稱且蘭國,漢置 州,唐設韶明縣,宋稱珍州,又名樂源郡,元置元帥府,明設黃平安撫司,清設黃平千戶所,後改巡檢司,民國設舊州分縣,建國後設區、鎮,1992年撤區並鄉,將原舊州鎮、紅梅鄉、石牛鄉、石板河鄉合併為舊州鎮。

舊州是長江支流沅江沿舞陽河上溯到黔東的最後一個通商碼頭,古時所有京廣百貨均由舞陽河水路泊來,至此轉馱貴陽、安順等地,而當地土特產又經此水運到洞庭湖後,分銷武漢、土海、江浙一帶。歷代貨運頻繁,商賈雲集,市井喧嘯,經貿發達。由此也形成了當地少數民族文化、漢文化、外來文化、宗教文化融為一體的多元文化之鄉。古建築群是巴蜀、湘鄂等外來文化和宗教文化與當地民族民間工藝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相融合的產物,宮閣廟宇與玲瓏古樸的古民居交相輝映。過去曾有“九宮、八廟、三庵、四閣”和2000餘棟古民居,全為典型容(印)形建築,造型壯觀優美,精緻典雅,別具特色,頗具規模,系黔東一座獨具風格的歷史文化古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