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小腦或稱脊小腦。由蚓垂、蚓錐體和小腦前葉組成,共同接受脊髓小腦前、後束的纖維。小腦前葉是指小腦背面原裂之前的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舊小腦
- 外文名:paleocerebellum
- 別稱:古小腦
- 性質:絨球小結葉出現最早
- 作用:維持肌緊張、身體平衡和姿勢
解剖結構:,小腦的發展:,
解剖結構:
1、新小腦:
新小腦又稱小腦後葉,介於小腦原裂和後外側裂之間,在人類占據小腦的大部分。
又稱“大腦小腦”。原裂以後的部分。其中上半月小葉、下半月、蚓頁和蚓結節為種系發生上最新的部分,接受皮質-腦橋-小腦束的纖維。而後葉的後部,包括二腹小葉、小腦扁桃體、蚓錐體、蚓垂在種系發生上較早,屬舊小腦,接受脊髓小腦束的纖維。
2、小腦:
小腦是不成對的結構,人的小腦是後腦中最大的部分,位於顱後窩內、大腦兩半球枕葉的下方、腦橋和延髓的背側面。小腦上面平坦,下面隆凸,中間縮窄的部分是蚓部,兩側膨隆的是小腦半球。小腦表面有許多平行的溝,把小腦分成若干葉。小腦表面被覆一層灰質,稱小腦皮質;小腦內部為白質,稱小腦髓質。在髓質內有灰質團,稱小腦中央核。按功能,小腦分為前葉、後葉和絨球小結葉。
小腦借三對小腦腳與腦幹相連,小腦下腳(繩狀體)由來自脊髓和延髓的進入小腦的纖維組成;小腦中腳(腦橋臂)由腦橋核到小腦的纖維組成;小腦上腳(結合臂)主要由小腦中央核發出的遠心纖維組成,它主要終於紅核和丘腦外側核。
小腦機能相當複雜,主要機能是有機體在靜力性或動力性運動中小腦參與原動肌和對抗肌之間的共濟作用,從而保持身體平衡;調節肌肉的緊張、協調肌肉的運動,主要是協調身體的隨意運動。如小腦受到損害,病人平衡失調,站立時身體搖擺不穩,步行蹣跚,有跌倒的趨勢。此外,小腦對內臟的機能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果刺激小腦,可出現一系列交感神經興奮現象,如瞳孔散大、血壓增高、疲勞肌肉恢復工作能力等。
3、小腦前葉:
小腦前葉系小腦的1個葉。小腦前葉在小腦上面,包括首列以前的部分。前葉主要接受脊髓小腦前束和脊髓小腦後束。
小腦的發展:
從進化上來看,小腦的發展與動物生活方式的變換有密切的關係。當動物只有軀幹運動時(如圓口類動物),只有原始小腦;當動物依靠鰭或肢體運動時,出現了舊小腦;當動物以軀幹撐離地面,運動方式複雜時,出現了小腦半球,即新小腦。因而小腦的發育及機能與身體的運動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類小腦的上述三個部分的機能各有側重,又相互密切配合。原始小腦與內耳的平衡器官有神經纖維聯繫,主要維持身體平衡;舊小腦與腦幹有密切的聯繫,調節全身的肌緊張以維持身體的姿勢;新小腦與大腦皮層的關係密切,能協調大腦皮層發動的隨意運動,新小腦的這一作用是通過調節隨意運動的力量、方向和穩定度來實現的。它所以有這樣重要的作用,是因為新小腦一方面接受大腦皮層下達的運動指令,另一方面,外周活動的後果可通過最快的傳導途徑向小腦報告,新小腦將這兩種信息比較後,再發出返回信息到達大腦皮層,再由大腦皮層發出指令調節身體的運動。新小腦在運動的協調中的作用,首先表現在精巧運動的形成和熟練方面。例如學習打字動作的過程:在開始學習時,小腦尚未發揮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小腦不斷比較大腦皮層的指令和完成的實際效果,,從而糾正運動中的偏差。當精巧運動逐漸熟練完善後,小腦就貯存了一套程式。運動一開始,大腦皮層就從小腦中提取信息,提前返回大腦皮層進行校正,這時運動快速準確,幾乎不需思考,致使複雜而精巧的運動是非常協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