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村(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冷水鎮下轄的行政村)

興隆村(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冷水鎮下轄的行政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興隆村為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冷水鎮下轄的行政村,位於白河縣以東60公里,是由5個自然村合併組成,有著全國文明村和三苦精神發源地的美譽。占地面積28萬平方公里,擁有人口626戶206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隆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陝西省
  • 地理位置:陝西省白河縣以東60公里
經濟,歷史文化,

經濟

進入九十年代,興隆村因地制宜的提出了“穩定蠶桑種黃姜,公路上樑奔小康”的口號,發動民眾“坎邊栽桑、地種黃姜”,穩定增加收入,解決用錢問題。1998年,在村支書金學良的帶領下,當年發展黃姜680畝,年養蠶720多張。僅此全村人均增收1000多元。民眾家家戶戶興桑養蠶、坎邊栽桑、地里種姜,形成了當時的“立體經濟”,真正將“石坎坎”變成“金碗碗”。
2004年,周邊的4個自然村和興隆村合併。並村以後,興隆村班子就把思路轉到發展產業、幫助民眾致富上來。立足實際,號召“男人外出務工賺錢,婦女在家興桑養蠶”,繼續提倡“坎邊栽桑,地里種姜”。老興隆村艱苦創業的作風也帶動了其他4個村。全村種了3000畝黃姜,年養蠶過千張。在2005年一舉成為全市產業強村。
隨著黃姜產業的波動,村上又及時將產業結構調整作為促農增收的重點。流轉土地,整合資源,將原來的3000畝黃姜調整為1000畝黃姜、1000畝蠶桑、1000畝核桃園。黃姜與白河縣永宏化工有限公司簽訂訂單進行銷售;1000畝蠶桑向能人大戶集中。針對核桃加工銷售,還掛牌成立了隆康農業農產品開發公司,以寓“興隆人奔小康”之意。
在公司的運行模式上,村上也是將民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村民可以採取兩種方式參與:以土地入股的話,村民自己栽種,由公司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和負責銷售,收入8成歸村民,2成歸公司,稱為“順二八”;土地流轉給公司的話,按每畝每年150元的價格流轉十年,農民除了每年拿到流轉款之外,地里的收入還能分到2成,其餘8成歸公司,稱為“倒二八”。
2011年,從大雙鄉併入冷水鎮後,由於山大溝深,興隆村的交通問題成為民眾的新盼望,也成為縣、鎮兩級政府關注的重點。2013年1月,冷水鎮從辦公經費中擠出30萬元,新修了1公里的通組水泥路。縣交通運輸局又投資150萬,為該村新修5.24公里的通組水泥路。打通興隆農民增收的“最後一公里”,徹底解決3個產業強組的農產品運輸問題,成為一條興隆村的“產業路”。
如今的興隆,雖然地理位置仍是白河的後高山,但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明星村”。480平方米的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已經投入使用,黨員活動有陣地,村民看病有衛生室,服務功能也得到了提升。
興隆村家家栽桑、戶戶養蠶,養蠶發種量1700張,實現產值140萬元,單項產業人均收入超過人均純收入的30%。

歷史文化

興隆村位於冷水鎮後高山,是“三苦”精神的發源地。
“天旱三日地冒煙,月亮能把苗曬乾,驢要打滾沒場地,人到興隆鞋磨穿……”,曾經的興隆村流行著這樣的順口溜,是對山大溝深、自然環境惡劣的興隆的真是寫照,人們靠天吃飯,十種九不收,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為了改變貧困落後的面貌,70年代興隆村回響縣委縣政府“修田造地,解決民眾吃飯”的號召,鄉黨委書記抓點、縣鎮工作組駐村,與民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勞動修田地,晚上開會講政策,宣傳推廣農業技術,當時是家家門上鎖,戶戶無閒人,男女老少齊上陣,到處都是“乾糧樹上掛、紅旗地上插、兩頭不見天、中午不回家”的勞動場景。在缺吃少穿、人窮體弱的條件下,幾屆村領導班子帶領全體村民靠著一股拼勁、守著一個信念,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氣,硬是讓往日的荒坡野凹變成一等等整整齊齊的石坎坎,修田造地上千畝,率先實現了全村人均一畝基本口糧田的目標。同時,廣泛推廣良種良法科學種田,在全縣率先實現人均千斤糧,從而一舉改變了民眾捏緊褲袋過日子的貧窮局面。
1979年,興隆村被省委省政府表彰為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在長期的黨員幹部共同發展生產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領導苦抓、幹部苦幫、民眾苦幹”的“三苦”精神。
興隆村逐漸成為了民眾路線教育學教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