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洲河

興洲河

興洲河,《河北省志》《 豐寧滿族自治縣水利志》《灤平縣誌》稱興洲河,《河北省地名志承德分冊》稱興州河。俗稱“牤牛河”。《承德府志》載“以在古宜興州地得名”故稱興州河。後“州”演化為“洲”字。發源於河北省豐寧縣化吉營鄉境內冰郎山(史稱沙爾呼山)的南北兩側,二源在化吉營村南匯合後水勢漸大,由西北向東南流經豐寧縣,南流入灤平縣,至張百灣入灤河。易改道。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1971平方公里。常年有水。河底為砂卵石,易改道。平均流量2立方米/秒,洪水期最大流量95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正北川河、何營溝河、白翅溝河、牤牛河(灤平)等。

該河兩岸古遺址較多。右支的松木溝口有西漢障城,風山東隅有遼金遺址,波羅諾河西山上有西漢長城,在灤平縣興州附近,有西漢白檀縣及金,元的興州和宜興縣遺址。1975年修黃土梁水庫一座,庫容量2830立方米,可灌溉農田2萬餘畝,並修建公路橋1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洲河
  • 別名:牤牛河、興州河
  • 所屬水系:灤河支流
  • 地理位置:河北省承德市
  • 流經地區:河北省豐寧縣、灤平縣
  • 發源地:豐寧縣化吉營鄉境內冰郎山的南北兩側
  • 主要支流:正北川河、何營溝河、白翅溝河、牤牛河(灤平)
  • 河長:112 km
  • 流域面積:1971 km
  • 平均流量:2 m/s
  • 河口位置:河北省灤平縣張百灣
名稱由來,幹流概況,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防洪,水庫,水電,灌區,流域概述,

名稱由來

興洲河,當地稱“牤牛河”。考《水經注》載:“水出塞外,三川並導,謂之大要水也。……要水又東南,流經白檀縣,而東面入於潘”。北魏時稱“大要水”,遼代稱“白雹水”。北宋稱蜀水,《欽定熱河志》載:“西喇塔拉川,一名興州河,以在右宜興州地得名”。清代豐寧境內段稱西喇塔拉河(一作錫利塔拉河或舍利塔拉河(蒙語金色平原之意)),灤平境內稱興州河。《熱河旗縣事情》中稱為“莽牛河”。後據河水在谷地中穿行,似烈馬賓士的形態,用滿語命名為“牤牛河”(滿語牤牛即馬)。後“州”演化為“洲”字,稱興洲河。

幹流概況

興洲河
興洲河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興洲河,發源於河北省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原化吉營鄉境內冰郎山(史稱沙爾呼山)的南北兩側(一說選將營鄉楊樹底下村北的冰郎山腳下,源頭海拔高程1153米),二源在化吉營村南匯合後水勢漸大,由西北向東南流經豐寧縣,南流入灤平縣,至張百灣入灤河。全長112公里,流域面積1971平方公里。
豐寧滿族自治縣境內為上游段,始源初向東至化吉營與柳條溝河匯流轉向東南,流經4個鄉鎮,于波羅諾鎮出縣境進人灤平縣,地理坐標在東經116°52'~117°18',北緯41°23’~41°06'之間,豐寧縣境內流長92公里,流域面積1445.6平方公里,共涵蓋原選將營、西官營、北頭營、王營、風山和波羅諾6鄉鎮。源頭海拔高程1153米,出境處海拔高程483米,河道平均坡降10.1‰,源頭自選將營鄉楊樹底下村北冰郎山腳,初向東至化吉營轉向東南,流經選將營﹑西官營、鳳山,波羅諾4個鄉鎮後,在波羅諾鎮河南村出境進入灤平縣。此河在本縣境內有常年性支流5條,首條支流源自選將營鄉的娘娘廟村,流長12公里,出口以上集雨面積46.21平方公里,於選將營匯入主流。至西官營鄉有張太河溝支流,自千松溝起源,流長22公里,面積156.91平方公里,在河北溝與主流匯合。起源於北頭營,流長34公里、面積259.66平方公里的正北川支流,起源於東頭營,流長11公里、面積68.27平方公里的東北川支流,起源於王營鄉鐵營村流長29公里、面積141.31平方公里的白翅溝支流,分別自北、東,西三個方向於鳳山鎮匯入主流,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衝擊平原。下至波羅諾鎮,又有流長10公里的西溝支流在河南村下方匯入主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