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和廳,舊廳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東南部,鄰接河北、山西兩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和廳
- 別名:興和路
- 性質:舊廳名
- 朝代:元
沿革
元為興和路。明初為天城衛邊外地,嘉靖中(1522—1566)沒入蒙古西土默特。清乾隆後為豐鎮廳地,光緒二十二年(1896)析置興和廳。1912年改縣。產小麥、馬鈴薯及莜麥等。盛產綿羊。
興和廳,舊廳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東南部,鄰接河北、山西兩省。
興和廳,舊廳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東南部,鄰接河北、山西兩省。沿革元為興和路。明初為天城衛邊外地,嘉靖中(1522—1566)沒入蒙古西土默特。清乾隆後為豐鎮廳地,光緒二十二年(1896)析置興和廳。1912年改...
位於綏遠省最東部,即原興和廳,治所為二道河子(今興和縣縣城)。在東經113度25分至114度50分,北緯40度40分至42度10分之間。東西廣約40里,南北袤約280里,面積約11200平方里。簡介 全縣轄境為察哈爾正黃旗地的一部分,為正...
縣名“興和”兩字,是從元朝“興和路”沿用而來。民國元年(1912年),興和改廳設縣,因縣人民政府駐地在興和,而得名。方言 興和縣方言,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晉語—張呼片,主要表現在聲母、韻母、聲調三個方面,在方言的辭彙上...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又析正黃旗東部地區增設興和廳,今旗境部分地區屬興和廳。民國元年(1912年),豐鎮、興和二廳改縣。民國三年(1914年),察哈爾右翼正黃旗、正紅旗等旗及豐鎮縣、興和縣均劃歸察哈爾特別區管轄。民國十三年(...
十月中旬,周維藩所部至興和廳,立即"宣布起義,各處民兵悉回響"(同上),並與劉少瑜所部新軍在興和廳會合。適時,由於"刻傳聞京畿第一鎮將至,綏遠、興和孤懸塞外,與省軍未能取得聯繫",況"興和地小人多,難以容眾",故東路起義...
大庫聯鄉,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下轄鄉,地處興和縣北部,東與河北省張家口市,尚義縣七甲鄉毗鄰,南與民族團結鄉相連,西與察哈爾右翼前旗玫瑰營鎮交界,北與商都縣小海子鎮接壤,行政區域面積437平方千米。清代時期,屬興和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