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米粉製作技藝

興化米粉製作技藝

興化米粉製作技藝,福建省莆田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興化米粉又稱莆田米粉,主要分布在莆田市荔城區、涵江區、仙遊縣等地。興化米粉是莆仙傳統美食文化中頗具代表性的食物,可以追溯至北宋治平年間(1064—1067),已有千年的歷史。興化米粉白如雪,細如絲,略有米香味,乾脆可貯藏。其工藝流程為選米、浸泡、磨漿、制團、初壓、蒸炊、壓絲、疏理、晾乾、成品等。

2009年1月,荔城區興化米粉被列入莆田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1月11日,“興化米粉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2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化米粉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傳統技藝
  • 遺產類別:省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
  • 保護單位:福建來康家食品發展有限公司
  • 項目編號:Ⅷ-28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興化烹調》記載:北宋熙寧年間,興化軍知軍黎畛在協助錢四娘修築木蘭陂時,請來故里廣東博羅縣瀆月村的師傅,利用莆田優質大米,研製米粉。
據《莆田縣誌》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米粉多為生產隊集體經營,當時有米粉加工作坊一百多家,年加工量在一點五萬噸左右。
改革開放後,荔城區興化米粉加工主產區的黃石西洪村、荔城區興化米粉傳承人李燕來憑藉祖輩口傳心授的家庭傳承方式,在傳統手工製作的基礎上,選用優質的秈米為原材料,並對烘乾灶等設備進行改良,成立了福建來康家食品發展有限公司,生產“康來家”“白鷺”牌荔城區興化米粉,年生產、加工量萬餘噸,產品遠銷江西、浙江、江蘇、廣東、廣西各省和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國家。

工藝特徵

荔城區興化米粉條細而勻,顏色潔白,煮炒易熟,飲食便利,獨具風味。興化米粉製作技藝精髓在於“料好、水好、藝精”,製作手法關鍵在於“日精、眼看、心記、手研、鼻嗅、口試”。

工藝流程

一、選用雜交晚秈稻米等上等白米。早稻米澱粉質量差,不宜採用。加工時要求精度高。通常食用大米,一等稻穀每100公斤加工大米69—71公斤;而製作米粉乾的原料要求標一晚稻米,一等稻穀每100公斤只加工大米68公斤。
二、淘洗浸泡。白米經篩選後,用籮筐淘洗乾淨,加水浸泡20—30分鐘。夏季容易發酵,應縮短為20分鐘。浸米要以手捻米能碎,又有濕感,以浸透胚乳層為度,然後瀝乾水分。
三、磨粉。浸透的大米通過粉碎磨成細末,並滲入班作業剩下的粉頭,作為粉母,混合攪拌均勻,水分控制在20%以內。
四、制團。把粉漿倒入拌粉桶或大陶盆內,用雙手不停地翻動揉搓,使之揉成粉團。
五、初壓。將粉團置於粉筒中,用10毫米的篩板壓出粗粉條,稱為坯粉。
六、蒸料。粉料及時抬上鍋蒸熟。
七、壓絲。粉料蒸熟稍冷卻後,置入下端有許多小孔的粉筒,用槓桿原理擠壓出縷縷粉條。根據產品所需的規格,配上適當的篩板。上料後反覆連續壓二次,這樣使冬粉更加柔軟。
八、疏理。可用風機對準出口吹晾,至不粘手為止,並按每1.5米長度剪斷。立即撕開理順,以免結塊彎曲。再用小竹竿掛起曬乾,或排放在曬粉籬上曬乾。
九、乾燥。粉乾的曝曬,要掌握好氣候。秋、冬兩季氣候乾燥,微風習習,是制曬米粉乾的較好氣候。夏季烈日的高溫不宜曬粉,否則米粉不韌。晾乾後的米粉最後攔腰用一根稻草束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荔城區興化米粉製作技藝涉及食品學、工藝學、營養學、民俗學等多個領域,具有明顯的實用性、工藝性、民俗性、地域性等特徵,是中國米粉製作技藝的重要分支之一。
興化米粉傳統製作工藝在中國食品工藝史上占有一席之位,對其製作工藝的研究涉及食品工藝、營養、貯藏、禮俗、傳承等多方面內容,具有工藝學、民俗學等特徵和重要的人文價值以及經濟價值。

傳承狀況

興化米粉傳承人紛紛表示,機械化生產及環境的污染造成工藝品質的下降,已出現瀕危狀況。

傳承人物

李燕來,男,1972年7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興化米粉製作技藝”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07年6月,莆田市荔城區米粉行業協會成立。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6年11月,“興化米粉文字”+“圖形”標誌獲得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證書。
主要展覽
2019年4月19日至21日,以“融合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海峽旅遊博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開展,莆田市振興鄉村集團應邀參展,參展的有興化米粉等莆田特色產品。
衍生節目
2021年2月,《我的家鄉菜·莆田篇》在央視科教頻道(CCTV-10)《味道》欄目中播出。目分上下集,於6日、7日18時54分播出。上集聚焦南日鮑、海石花膏、興化米粉3道美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