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是江蘇省里下河腹地獨有的、中國國內外唯一的高地旱田灌排工程體系。在明清時期水患愈烈、湖泊群逐漸淤墊的自然背景下,興化先民開河排水、圍湖造田、挖泥堆垛,隨著水利的完善河網日益細化,水系得到分級控制:湖盪-外河-(水閘)-內河-池塘-溝渠-(水閘)-農田,是古往今來低洼地治水智慧的結晶。
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灌溉總面積52.88平方千米,分布在興化湖盪區,工程體系包括堤防、灌排渠道、水閘等,工程遺產類型豐富多樣,發揮了排水、灌溉、防洪、航運、人居、生態、水土保持等複合完備的功能。灌排工程管理,尤其是疏浚、護岸工程,具有自治、協同管理特點,是可持續運營管理的典範。
2022年10月6日,入選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
- 類型:高地旱田灌排工程體系
發展歷史,申遺,
發展歷史
據南盪遺址考古發現,興化先民利用高垛和水邊的土丘墾殖,出現了“垛”的雛形。北宋,人們在沼澤和淺水地區以木樁、木架塞入水草泥土作基礎,再以河泥層層壘積成片的島狀,形成“葑田”,亦稱“架田”。明清時期,大批南人北遷,興化地區人口快速增長。據清鹹豐年間《重修興化縣誌》卷三《食貨志》記載:“國初人丁不過三萬有餘,二百年來數增十倍,即闔閭生齒之繁證”。興化水多地少,於是人們除沿湖圍湖造田外,還在湖中開闢垛田,即在較淺的湖盪河溝間罱泥扒苲(zǎ),一年幾次往垛上澆泥漿、堆泥渣,如此反覆,垛漸漸長高,形成垛田。
申遺
2018年,興化市啟動興化垛田灌排工程申遺工作,組織開展了全市垛田範圍內的水利工程遺產及文化遺產系統、全面的調查、整理,編制了保護與管理規劃,建設了科普教育場館——興化水利文化館。
2022年5月,中國國家灌排委員會發布2022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國候選工程名單,江蘇泰州興化垛田灌排工程體系入選。
2022年10月6日,入選2022年(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