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蟲在野

與蟲在野

《與蟲在野》是當代作家半夏創作的隨筆集,首次出版於2019年8月。

該書是一部關於昆蟲的“百科全書”,圖文並茂地講述了作者寄情自然的親歷故事。作者歷時五年俯身大地,透過雙眼和鏡頭直面昆蟲的世界和自己內心的“博物之愛”。她以對蟲類的友愛之心生動闡述了各個物種的周期節律,傳遞出寄情自然的人文關懷。作者專注於博物之趣,飽含深情地創作出這本有趣的讀物,展現了其家鄉的生物多樣性。該書將文學與科學有機結合,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透露出文化的內涵。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蟲在野
  • 作者:半夏
  • 文學體裁:隨筆集
  • 首版時間:2019年8月
  • 字數:27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與蟲在野》是一個有豐富寫作經驗的作者嫁接其大學生物學素養的背景,當了一回“荒野偵探”。作者半夏拿人類的兩隻單眼與蟲蟲們的複眼對視後,察覺所有的生命都是自然的傑作,五年來作者俯身大地,同時也平視或仰觀高處,她發現蟲蟲的世界令她眼界大開。
這本“與蟲書”絕不是一本科學的專業論著,給讀者正而八經地講述知識、搞科普,它用圖文並茂、文圖互證的方式,講述自己寄情自然的親歷故事。作者特彆強調自己不是生態攝影師也不是分類學家,她五年來只用手機近距離拍攝蟲子,用鏡頭去看渺微的蟲子們的一生,看它們如何生存,看它們的愛情和繁衍,看它們幾億年來生存在地球上的非凡技藝。萬物皆奇蹟。
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在野閱微”是作者近年來累積的自然觀察筆記;“人蟲對眼錄”以圖片和圖說的形式,以日期為序,展示了作者於春夏秋冬四季中拍到的各種蟲,生趣盎然;“念蟲戀蟲”是由觀蟲覓蟲而生髮出的一些“散金碎玉”和即時性的感悟,用“微博體”的形式表達作者的自然觀,作者認為,當人類克己復禮地對待自然,並與自然生髮了真正的感情時,才有可能獲得一個更宜居的生態環境。

作品目錄

A 在野閱微
引言:觸覺的快樂
與一隻綠頭蒼蠅對上眼
蟲心蟲德蟲語者
得了“阿爾茨海默病”的蜜蜂
金龜子的金衣不是皇帝的新衣
蟲跡蟲洞蟲的天書
蝽蝽的春天
螳螂:蟲界“開膛手傑克”
一隻蛾子之死的觀察記錄
蟲蟲的歡樂夜總會
蟬翼不是隱形的翅膀
別離,在一場集體舞之後
螞蚱這廝這肉
蝶去
蜂情萬種
在蟑螂面前,人類太稚嫩
瓢蟲的前世今生
垃圾蟲,才華橫溢的隱身術士!
弔詭之蛾以及復活的蟬
歲月里參禪,它的容色令我見佛
蘇武牧羊,螞蟻牧蚜
虻·牛虻·《牛虻》
蜾蠃,被《詩經》夸錯了的細腰蜂
蒲松齡筆下狀極俊健的帥蟲兒
與我糾纏的那些蝴蝶
執念回天域的蛾子
蟲拜者基本都是好色之徒
蜘蛛:網路暴力者
蟲的解析以及倮蟲類的人
風被雨洗過的聲音,你聽見過嗎?
B 人蟲對眼錄
引言:懸崖處,只有飛是生命的詩意!
2015年拍蟲季
2016年拍蟲季
2017年拍蟲季
2018年拍蟲季
C 念蟲戀蟲
引言:大自然真是隨心所欲的饋贈者
念蟲戀蟲
後記

作品鑑賞

《與蟲在野》把關於昆蟲的科普知識和童心童趣融會貫通,在荒野與坡嶺間遊目騁懷,俯察品類之盛。作者半夏站在童年的視角與“唧唧復唧唧”的微小昆蟲悉心交流娓娓而談,她察覺到所有的昆蟲都是大自然的造化;俯身大地仔細觀察和聆聽,她發現昆蟲的世界令她樂而忘返。這本“與蟲書”用圖文並茂、文圖互證的方式,講述作者寄情昆蟲世界的親歷故事。作者五年來只用手機近距離拍攝蟲子,用鏡頭去看渺微的蟲子們的一生,看它們如何生存繁衍,看它們的愛情和悲歡,聆聽它們幾億年來在地球上的生命史詩,透過昆蟲的小小身體展現出“萬物皆奇蹟”的樸素道理。
閱讀半夏的《與蟲在野》,讓人感覺蟲的形象是小巧玲瓏的,人與蟲的關係是高度和諧的。有時走在路上,看到路上被踩死的蟲子,內心總有一絲悲涼,生命無常,一株草、一隻蟲的死亡也是生命的消失。《與蟲在野》正是一部帶讀者重新審視蟲兒的“大地倫理”作品,文以載道,道法“自然”,太需要這樣“文學融匯自然”的作品了。作者為蟲說話,給予蟲有尊嚴的生命一份關懷,人是有道德的物種,這樣的思想境界直通一切生命關懷。半夏寫出了《與蟲在野》這部佳作,是在進行昆蟲保護的實踐,推崇共生,與蟲同樂。
蟲兒雖小,但一蟲一世界。半夏在書中指出“蟲”字有泛指一切動物的含義,故《與蟲在野》講述了她與蟲兒的故事,更呈現了萬物共生的圖景。在《觸覺的快樂》中,半夏寫道:“只要是假日,我都身心在野。此在野與權力的掌控和在朝與否無關。在野,是一種姿態,外逸,逃出框定。這種姿態可以讓我一下子就棄了糾結著的小我,沒入自然中,與自然融為一體,看花時變花,看蟲時為蟲,像是天地小了,心胸倒開闊大氣起來,所有煩憂都被山風吹走。我需要這樣,去天與地接在一起的地方,從灰色陰沉的色調里馳向天藍雲白草綠土紅的遼闊和敞亮!去呼吸清新乾淨濕潤的草木氣息,自我清潔和過濾。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我行其野,就是自己做自己的牧羊人,把身心當牛當羊放牧在天與地之間。野草閒花、自在小蟲便成為我凝睇的對象。”與法布爾的經典《昆蟲記》一樣,半夏也用人性看昆蟲,字裡行間透露著對生命的尊敬與熱愛,並把蟲與美聯繫在一起。
大自然是個隨心所欲的饋贈者,山野里愛長什麼長什麼,愛長成什麼樣長成什麼樣。《得了“阿爾茨海默病”的蜜蜂》《金龜子的金衣不是皇帝的新衣》《蜂情萬種》《蜘蛛:網路暴力者》,看這些文章標題,就知道半夏寫昆蟲的旨趣,與其說要研究昆蟲,不如說就是和昆蟲一起待著——與蟲在野。她說:“博物的旨趣不只是傳授知識,我想讓你跟我一樣去野地里寄一份情、探看一番。”觀察昆蟲、描寫昆蟲,可以被視為“博物學”的一種。博物學興盛之時,人們對周遭世界充滿了好奇。然而漸漸地,好奇取代了敬畏,接著“科學”又帶來了“征服”。當現代科學似乎足以解釋自然界的一切時,博物學也從前沿變成了懷舊。博物學足以反省現代性邏輯,欣賞自然之美,接續傳統,重塑人類質樸心靈。博物是自然科學與文學、藝術的珠聯璧合。
寫作是抵抗心靈鈍化的武器,半夏的昆蟲隨筆,正是對此最好的詮釋。從心繫自然,到仰觀俯察,再到自然隨性,美學風格的流變與她對自然世界經驗的體認同步。她的字裡行間,自然品質更見簡樸,語意更為本然。昆蟲生命落實於大地本體,服帖於寬闊的坡野之上,在日常生活的塵囂中,她竭力為卑微的昆蟲正名,為生態文明時代的精神肌理塑形,有溫情暖意,有淡雅的鄉愁,亦有難言的悲憫。生命的圓熟與昆蟲的純然互為一體,半夏的《與蟲在野》回應了一種偉大的天人合一傳統。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9年11月2日,《與蟲在野》獲得第二屆“中國自然好書獎”十大自然好書之“自然生活獎”。
2019年11月26日,《與蟲在野》入選11月華文好書。
2019年12月6日,《與蟲在野》獲得“第四屆琦君散文獎·特別獎”。
2020年1月3日,《與蟲在野》入選新浪好書推薦2019年度好書。
2020年2月3日,《與蟲在野》入選中青閱讀1月推薦書單。
2020年4月2日,《與蟲在野》入圍2019自然好書榜。
2020年7月31日,《與蟲在野》獲得第十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創作類佳作獎。
2021年9月4日,《與蟲在野》獲得首屆十月“美麗中國”生態文學獎“年度非虛構作品獎”。
2022年6月15日,《與蟲在野》入選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公示目錄。

作品評價

北京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華傑:《與蟲在野》飽含深情,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觀察筆記,蟲子書。我相信,它的出版會推動、豐富正在復興的中國博物學文化。我也很喜歡這個書名。與蟲子在一起,而且不是在室、在朝,而是在野。非常有趣,有詩意,有畫面感。
第四屆“琦君散文獎”頒獎詞:這是一次文學與科學的田野攜手,一本飽含美與深情的博物學筆記。五年來,半夏俯身大地,用文學接駁自然情懷,用對蟲類的友愛之心,生動闡述了所有生命物種的周期節律。有豐富寫作經驗的作者嫁接其生物學背景,在野閱微,當了一回荒野偵探。這是人類單眼與蟲類複眼的對視時刻,是後工業時代人對自然的克己復禮,人類與另類物種這一命運共同體,有如復調音樂,聲部各自獨立卻又和諧統一。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與蟲在野》
2019年8月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78-7-5598-1994-9

作者簡介

半夏,原名楊鴻雁,女,1966年秋出生於雲南省會澤鉛鋅礦。雲南大學生物系畢業,現供職於雲南報業集團,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七屆高研班學員,昆明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致力於長篇小說及自然隨筆的寫作。出版有長篇小說《鉛灰暗紅》《忘川之花》《潦草的痛》《心上蟲草》《活色餘歡》及紀實作品《看花是種世界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