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法蘭西立約通商保護越南議

《與法蘭西立約通商保護越南議》是薛福成所著作品,出自於《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法蘭西立約通商保護越南議
  • 作者:薛福成
  • 作品出處:薛福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竊觀法使寶海所議中國與法國應辦越南事宜三條,大旨不外分界通商,與保護越南。果能互崇信義,秉公立約,則法人有悔禍之意,越南有可存之機,從此釁端漸弭,邊疆漸固,而中國之經理外務,漸能制勝於無形,即異日朝鮮、琉球諸藩國,亦當隱蒙其益。此中國盛衰強弱之機括所由分也。然嘗考之以敵情,征之以近事,復將寶使前後文函,反覆玩味,竊慮法人未必遽就範圍,尚將故作波折也。洋人之得步進步,即欲行此三條,而節目尚多可議也。約事之多歧,人言之可畏,稍不詳審,或致貽悔於將來也。夫事不籌之於豫,則設慮不周;思不集之於眾,則獲益不廣。福成因斯事關係全局,謹審其剛柔緩急進退迎距之機宜,議其大略如左:
一、和戰二事,宜虛實相濟也。邇年以來,外侮環逼,議者或偏於主戰,或偏於主和,不知二者皆非也。夫一意欲戰,則將使彼不能轉圜,兵連禍結,致成不了之局。且中國武備未精,未可為孤注之一擲也。一意欲和,則彼窺見我之情實,益肆要求,無所底止。一國得志,而諸國效尤矣。中國將奚以自立邪?是故,為今之計,莫如以和為體,以作可戰之勢為用。昔者英人之救土耳其也,廣調戰艦,進泊黑海,仍隱勸土人與俄講解。故俄人有所顧忌,而其約易成。庚午天津之案,誤在未調重兵,不免於倉猝之間,法人所挾制。甲戌台灣之役,雖有重兵,又誤在議和太速。近者東北邊調軍防俄,而伊犁改約,未受大損。朝鮮告變,雄師電邁,而倭人氣沮,受盟而退。此皆其明驗也。且所謂作可戰之勢者,即使事機所值,偶出於戰,亦必時時執願和之說。如是則敵不能歸曲於我,而轉圜亦易。夫法人之破東京也,瞰其無備,突啟波瀾,無理極矣。乃轉歸咎於河內總督之藐視,自稱並無侵占土地之意,時以交還東京,補立和約為言。戰國時蘇代之論秦王曰:“必令其言如循環,用兵如刺蜚。”夫殘破人之國都,而猶厚貌甘言,自雲並無惡意,可謂言如循環矣。恃強陵弱,不崇朝而取東京,可謂用兵如刺蜚矣。中國亦宜稍襲其意,惟知雖戰而無礙於和,則其究亦並不至乎戰。此和戰二事虛實相濟之妙訣也。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號庸庵,江蘇無錫人。清同治四年,入兩江總督曾國藩幕。光緒元年,上疏力陳海防大計,始知名於世。同年入直隸總督李鴻章幕,襄助辦理外交事宜。五年,撰寫洋務思想代表作《籌洋芻議》。十年,授浙江寧紹台道,參與浙東抗法鬥爭。十五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國公使,致力於設立領事,保護華僑。與英國交涉中緬南段劃界事宜。屢遷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二十年四月任滿回國,旋病逝。清廷下旨將其事跡宣付國史館立傳。編者簡介馬忠文,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晚清政治史研究。撰有《時人日記中的光緒、慈禧之死》、《張蔭桓、翁同龢與戊戌年康有為進用之關係 》等論文。任 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圖書情報系,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圖書館副研究館員,主要從事文獻資料整理工作,參與整理《張蔭桓日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曾協助許恪儒先生整理《許寶蘅日記》(中華書局,201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