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李侯有佳句⑴,往往似陰鏗⑵。
余亦東蒙客⑶,憐君如弟兄⑷。
醉眠秋共被⑸,攜手日同行⑹。
更想幽期處⑺,還尋北郭生⑻。
入門高興發⑼,侍立小童清⑽。
落景聞寒杵⑾,屯雲對古城⑿。
向來吟橘頌⒀,誰與討蓴羹⒁?
不願論簪笏⒂,悠悠滄海情⒃。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李侯:指李白。佳句:指詩文中精彩的語句,借指美妙的詩文。
⑵陰鏗(kēng):南朝文學家,字子堅,官至陳晉陵太守、員外散騎常侍,長於五言詩,聲律上已接近唐律詩,為杜甫所稱讚。
⑶東蒙客:泛指處士、隱士。東蒙,此指魯郡(今山東兗州)一帶。
⑷憐:喜愛。
⑸共被:同被而寢,謂親如兄弟。
⑹日:一作“月”。
⑺幽期:隱逸之期約。
⑻北郭生:“北郭先生”的省稱,借指隱士。錢謙益箋:太白集《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詩云:“忽憶范野人,閒園養幽姿。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此雲“來尋北郭生”,即其人也。黃鶴註:范居任城北郭,非兗州北郭。
⑼高興:高雅的興致。
⑽小童:年幼的男僕。《杜臆》:見小童之清俊,便知主人不俗。
⑾落景(yǐng):夕陽。景,同“影”。寒杵:寒秋時的杵聲。
⑿屯云:積聚的雲氣。
⒁誰:一作“惟”。欲:一作“與”。蓴(chún)羹:用蓴菜烹製的羹。《晉書》:張翰在洛見秋風起,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鱠,曰:“人生貴適志,何能羇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
⒂簪(zān)笏(hù):冠簪和手版,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員或官職。
⒃悠悠:安閒貌。滄海情:謂無復簪笏之願,而欲寄情江海,亦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意。
白話譯文
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詩文,寫得像南朝人陰鏗那樣好。
我也算得上是魯郡的隱士,喜愛他就像對待自家弟兄。
晚上大醉後同蓋被子睡覺,白天則結伴攜手一起遊玩。
又想到還有個隱逸的期約,便一同去尋訪城北范先生。
進門後就產生高雅的興致,少年童僕也讓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陽西下寒杵聲起、晚雲籠罩古城還不想分散。
就如《橘頌》中的高品格之人,誰會貪戀故鄉風物之美呢?
我們不想討論仕途的事情,而安閒沐浴於純真的友情之中。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當年秋天,杜甫再次來到前幾年的舊遊地魯郡(今山東兗州),而此時李白有家寄住魯郡任城縣(今山東濟寧),兩人便相約同訪魯郡城北的范十居士。兩人均作詩記述此事。李白詩為《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杜甫詩即《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仇兆鰲《杜詩詳註》云:“天寶三載三月,白自翰林放歸。四載,白在齊州,公與同遊歷下,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是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記述了唐代兩位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在愉快相處的生活片段,體現了兩位詩人密切的關係,表達了他倆之間純真的友情。
全詩可分三部分。開頭六句為第一部分,敘寫作者對待李白的交情。兩人共被同行,親如弟兄。“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可見作者是應約來此歡聚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見來此已是秋天,更見二人情誼之深。中間六句為第二段,敘述兩人同尋范十隱居。“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兩句,敘途中之事。“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兩句,寫造訪范居。“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最後四句為第三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
雖然詩中有對李白的讚嘆,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幾幅簡約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尋北郭”“入門高興發”“屯雲對古城”“悠悠滄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歸,望天,問海,這種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連,生生都是不會輕易斷絕的。
劉辰翁以為“入門高興發,侍立小重清”兩句不可解,金陵生撰文認為此即曹洞宗所謂“不犯正位”,言小童清,則主人之清雅脫俗固不難想見。“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兩句,朱彝尊謂“‘誰’字疑當作‘惟’字謂得”。金陵生據詩意認為當以“誰”為長。此聯是正反兩面言之,上句謂范十隱居自是為全其志節,如《橘頌》所詠之“蘇世獨立,橫而不流”者;下句反詰,誰欲貪戀故鄉風物之美呢?若作“惟”則與結聯“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表意重複。
這首詩寫尋范居士僅數句,格調高古,興致飄逸,情境清妙,確乎難能可貴。若論敘事的真實、細節的生動、形象的傳神、語言的幽默,卻不及李白同時的作品《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金聖歎《杜詩解》:“誰”字妙。言當時我若不來,則今日何人要去?自笑自怨,戲誠如畫(“誰欲”句下)。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李云:古意亦超超元著,同太白,便類太白詩。想見此中“細論文”之樂(“醉眠”二句下)。“入門”句從對面寫,“侍立”句從側面寫,偶然事只拈出便妙(“入門”二句下)。張云:幽居秋景寫得出(“落景”二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