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崔中書圓書

《與崔中書圓書》 是唐代蕭穎士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與崔中書圓書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蕭穎士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與崔中書圓書
違奉累月,伏增馳結。首冬漸寒,伏惟相公尊體動止康裕,敬想表妹珍儀、外甥休慰。時事孔棘,出於慮外。京邑傾淪,主上遷播,率土臣子,銜涕痛心。相公應期服務德,康濟危難,保翊聖躬,乂安社稷。勛逾曩昔,道貫前修,海隅蒼生,孰不幸這甚!況在舊故,榮庇特深。某自中州隔越,流播漢陰,遂至江左。淮南節度使召掌書記,兼補此官。羈窘之辰,幸忝俸祿。然任翰墨,罕參籌議,徒懷所見,莫獲申述。竊惟二京未復,祅氛方熾。靈武、太原,雖稱官軍甚盛,而兩河南北,無月不遭寇禍。頃者濮陽、東平,中都、郾城,相繼失守。靈昌、潁川,皆累戰之餘,今未解圍。上蔡、汝南,近又奔潰。虢王之鎮河南,亦有政刑,而百城饉乏,兵力未振。河北自六月不聞克捷,井陘路亦云未通。河東、絳郡,復傳先陷。淮南、山北,境內賊壘,戶寡人貧,征促弊竭,眾心危懼,莫有固志。則兵食所資,獨江南兩道耳。
楚越之地,重山積阻,江湖浩漫。樂興、永嘉,南通嶺表,北至吳會,皆境瀕巨海。自古平日,常備不虞,中原或擾,不無盜賊為患。固宜察其要害,增以兵力,擢文武良材,以鎮捍之。先奉七月十五日敕,盛王當牧淮海。累遣迎候,尚仍在蜀。今副大使李中丞,華胄茂德,平時良守,清靜臨人,貪暴斂跡。雖古龔、黃、召、杜之化,無以先之。然與今時經略,頗不甚稱。所蒞謹守科條,愛惜府庫。江淮三十餘郡,僅徵兵二萬,已謂之勞人。將卒不相統攝,兵士未嘗訓練。淮左、江東三十餘郡,無一良二千石,豈惟不才,乃皆中人以下之不逮。其間敗衄,略難勝述。比者吳郡晉陵江東海陵諸界,已有草竊屯聚,保於洲島,剽掠村浦,為害日滋。若朝廷不時遣賢王,即就鎮求選博通宏略之士,以輔佐之,特許不計階次,超拔才雄,以居將守,倘一朝寇南侵,陵蹈淮涘,衝要闕繕完之備,甲兵無抗擊之利,江海餘孽,因而嘯聚,則長江之南,亦從此而大潰矣,復何觀釁虜庭、指日清盪哉?
某雖不敏,嘗覽舊史,見古今成敗之策、江山陰易之勢多矣。忝職幕賓,言不見錄,長宵嘆息,不覺飲淚。方思虞詡之任朝歌,見疑守將,古今一也。幸他日風塵,早辱惠愛。今雖卑賤,禮數懸絕,仰惟無大故則不棄之義,或當未賜疏擲耳。銜憤萬里,遠陳短見,亦惟相公留聽無忽。尚書房公、門下崔公,往不自意,並陳盛德一顧之末。然若非相公為小人貧賤之交,不敢輒申狂簡,輕冒牴觸。《書》不云乎,“三後葉心,同底於道”,亦何必人人別疏哉?在相公言之耳。親弟某乙,久在巡內,或垂記識。自多故以來,信問阻絕,酸心痛骨,未期一見。時維小人之承舊愛之故,惠提獎之私,非所敢望。如或假以公乘,使江淮獲一親集,死生骨肉,不勝幸甚!末由拜賀,無任下情,謹因賀赦使附狀不宣。蕭某頓首。

作者簡介

蕭穎士(717~759年),字茂挺,潁州汝陰(今安徽阜陽)人,郡望南蘭陵(今江蘇常州)。唐朝文人、名士。蕭高才博學,著有《蕭茂挺集》。門人共謚“文元先生”。工於書法,長於古籀文體,時人論其“殷、顏、柳、陸,李、蕭、邵、趙,以能全其交也。”工古文辭,語言樸實,多清淒之言。家富藏書,玄宗時,家居洛陽,已有書數千卷。;詩文與李華齊名。安祿山謀反後,他把藏書轉移到石洞堅壁,獨身走山南。其文多已散佚,有《蕭梁史話》《游梁新集》及文集10餘卷,《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全唐文》存其文二十七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