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上帝拔河

《與上帝拔河》是用靈魂寫的書。中國散文易寫悲,齊宏偉卻逆轉寫喜悅與慰藉。如何從死別、監禁、絕症、冷漠、縱慾、愁苦、厭倦中超脫?如何在古今中外叩問中回家?又如何在濁欲橫行、道德崩潰之時重建共識?“人這一生,注定要與上帝拔河。”“人生來要過那種必不可少的生活,這是克服厭倦的唯一秘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與上帝拔河
  • 作者:齊宏偉
  • 出版社: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 出版時間:2014年7月1日
  • 頁數:259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61377505
  • 外文名:Taking Part in Tug-of-war with the God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與上帝拔河》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出版。

圖書目錄

序還活著的時候,就了解生命
自序活下去的理由
第一輯人·事
爸爸的腳步聲
爸爸的腳步聲
看火車
初戀
因誤解而敢去喜歡
登魯山而小自己
天使的腳印
悔恨與慰藉
排隊
中美駕考小記
在美國做學生
女兒的教育
螞蟻的智慧
獄·釋
有一種愛我們還很陌生
改變世界從改變自己開始
愛,撐起一片天空
成了別人的安慰
“她喜歡聽鳥叫和音樂”
“有永恆在你目前做的事上嗎”
學生們給我的巨大善意
綠皮火車
七十路
陌生人之間的愛意流轉
第二輯景·境
靈魂驚艷剎那
青春
夢境
記憶里的黃昏
荒野
自陷與穿越
蠱惑
恩典的滴落
麥田
靈魂驚艷剎那
水消失於天
真理,也只有真理才能帶來的那種喜悅
暗與光
神秘的不是世界是怎樣的,而就是這樣的
看樹
又見白樺
這一個季節的木葉
這樣的一個黃昏
花香不襲人
桑葚正紅
到林中去
如果能選一個地方,好讓人找不到我
水的兩種極致奇觀
此時,此地,此刻
第三輯議·思
跋歲月偷不走的

作者簡介

齊宏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為基督教與中西文學。近期出版專著《心有靈犀——歐美文學與信仰傳統》(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詩集《彼岸的跫音》,已在《文化中國》(加拿大)、《南京大學學報》、《中國比較文學》、《南京師範大學學報》、《江蘇社會科學》、《社會科學論壇》、《基督教文化學刊》、《跨文化對話》、《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在《蔚藍色》(美國)、《海外校園》(美國)、《鐘山》、《青春》等刊物發表散文、詩歌多篇。

媒體推薦

物質越極大豐富,人心越詭詐沉淪;失望在很多人中間瀰漫,皆因找不到改變世界的出路。如何改變現狀,如何重建共識?本書給出了回答:通過改變自己改變世界。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亮蠟燭。這些“改變”的故事帶來深層的和諧與寧靜,在充滿戾氣與怨氣的時代,不啻天籟。
——青橄欖書殿
齊兄說:“唯有‘上帝的榮耀’和‘人性的幽暗’是不肯悔改的人類必須逼視面對的。”
這正是他在新作《與上帝拔河》中要表達的兩大主題。
——喻書琴
當眼目瀏覽過一行行浸透著深度哲思的文字時,心眼好像突然被打開了,又如森林裡一棵年輕的樹木終於突出重圍接觸到頂上的第一縷陽光,剎那間周身溫暖明亮,不再活在幽暗深影里混沌不知天日。
——許嘉璇

後記

里爾克在《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說:“沒有人能給你出主意,沒有人能夠幫助你。只有一個唯一的方法,請你走向內心。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的深處:你要坦白承認,萬一你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這是最重要的。在夜深最寂靜的時刻你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
但使人必須寫的衝動,究竟是什麼?
一八一九年,大學畢業後的巴爾扎克,放棄當律師的大好前途,在巴黎郊區五層閣樓上苦熬兩年,寫成五幕浪漫主義詩體悲劇《克倫威爾》,結果慘遭失敗。他對父母說:“這只能說明我不能寫好悲劇,我還要寫別的!”
他要寫小說,他想成為作家。父母一怒之下,斷絕了對他的經濟供應。
十年之久,窮困潦倒的他不斷失敗,不斷寫;不斷寫,不斷失敗。他自己成為文豪後,都基本否認這十年間的所有創作。
我問過自己的學生:“要是換做你,你會這樣堅持十年嗎?沒有任何成功跡象,沒有任何外界肯定,沒有任何親人支持?”
他們大都搖搖頭,說:“不會!”
使巴爾扎克堅持下來的,究竟是什麼?
這已經超出了興趣範疇。所以,有人稱之為神聖責任,有人稱之為天職,有人稱之為呼召。不管叫什麼,總之,它是上帝給人的使命。
去承擔,否則,不如死。這就叫“必須”。
本書寫作,沒這么悲壯,卻不乏這份使命感。一經踐履,哪怕寫的沒人看,業已心安。
然而,奧古斯丁說:“我之所以寫作,是為了學習;我之所以不斷寫作,是為了不斷學習。”所以,寫完了又不是結束,而是提交了一份作業。我盡了最大努力寫完,靜等批閱。
文字不是寫出來的,是被成全的。
不是你在製造感動,是感動在邂逅你。
不是你在搬弄文字,是文字在拷問你。
不為寫而寫,而力圖以文字來捕捉世界變成境界剎那,追憶目擊道存瞬間,領悟恩典滴落、吉光片羽時刻,經由我,也並非只經由我。
香港電影《歲月神偷》提到,歲月是“神偷”,可以偷走一切。
真這樣嗎?
歲月,甚至死亡都偷不走的是什麼?
有人說是記憶,有人說是文字,有人說是高尚品德,有人說是名聲,有人說是事業。
但,連你自己都被歲月偷走了,附著於你的這一切,哪怕真了不起,對你來說,又有什麼意義?
除非說的、做的這一切,都跟一個更大真相有關,除非這個真相就是真理。我因為言說了這真,而被這真記得。我自己也在這更大真相之中醒來,復活鐘聲響徹彼岸。
這時,不再與上帝拔河,而是與神和好,與人和好,與己和好,與世和好。
面對的不再是世界的評判,而是上界的評判。
一切都赤露敞開。
就仿佛已這樣經歷過,又回來,然後寫。
帕斯卡爾說:“當我們閱讀一篇很自然的文章時,我們感到又驚又喜,因為我們期待著閱讀一位作家時卻發現了一個人。”
但願你讀到的確實是“很自然”的文章,發現的是一個坦率、真誠的人,是那更大真相的使者。
二零一三年歲末於賓州
時大雪紛飛

序言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的名言又可譯為:“活,還是不活,這是一個問題。”
如沒值得活的理由,人生何必拖到最後才謝幕?
蘇聯解體前,一位高官在自殺前寫道:
“我沒有自殺的理由,只是突然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了。”
“活下去的理由”是什麼?
我們今天所處的恐怕是有史以來精神上最可怕、最混亂的時代。人們失去了基本共識。對家庭,對教育,對人生,對世界,每人都能說出一套,但誰也說服不了誰。
很多人乾脆只要活著,不管活法。儘管,這也是一種“活法”。
必須給生存找到根基,給活著提供理由,給人生髮現意義。
或者,乾脆宣布生存沒有根基,活著沒有理由,人生沒有意義。
向生而死的大限中究竟有沒有向死而生的價值?
這是嚴峻拷問。
回答,否則不如——謝幕!
人類從來就沒停止過尋找真理的步履。
那些宣稱真理死了的人,一個接一個死去。
那些說沒有真理的人,一旦把這話當成了真理,也就活不下去。
但真理,還活著。
要不,我們為什麼不能滿足於生活中那一個又一個沼澤,不斷出發去尋找生命的湖?
要不,我們為什麼不能安於此岸的喧囂,要不斷側耳聆聽彼岸的跫音?
要不,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分出對錯是非,內心常有一種神聖不安?
這是心對真理的渴慕。
滿足,否則不如——麻木!
生命無常,歲月滄桑,生離悵惘,死別悲涼……
中國詩文已說了太多。
如何從幽暗深淵超拔而出?
如何發現生命中的歡喜和慰藉?
如何讓虛無也虛無,把“看透”也看透?
這是人生對文字的挑戰。
接受,否則不如——沉默!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五日,九十五歲的曼德拉去了。
五天后,他的葬禮有近百名政要和二十萬民眾冒雨參加,備極哀榮。
年輕時,他參觀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看到一塊佚名主教碑,上邊刻的文字改變了他,改變了非洲,甚至改變了世界。
那上面刻著——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未受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在監獄裡,曼德拉學會了愛和寬恕,學會了改變自己。獄中二十七年後,他出獄時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么我其實仍然身陷牢獄。”一九九四年他當選南非總統。在總統就職儀式上,他邀請曾看守他的三位前獄方人員出席典禮,把他們介紹給世界各國政要,並向三人致敬。
這震動了世界。
為了愛,我們活著。
套用雕塑家羅丹的話,對我們的眼睛來說,不是缺少愛,而是缺少發現;對我們的心靈來說,不是缺少愛,而是缺少感受。
遺憾的是,我們急匆匆生活,來不及發現;急匆匆生活,來不及感受。
我想講一些愛和改變的故事,讓人停一停,聽一聽。
聽過,和沒聽過,人生會不一樣。
這不是“心靈雞湯”,而是為了回答拷問、滿足渴慕、接受挑戰!
我們已經抱怨太多、批評太多、失望太多。
與其咒詛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如燕京大學校訓所說,“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