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靳雲鵬、顏惠慶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致靳雲鵬、顏惠慶書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翼青總理、駿人總長鑒:
山東青島事牽動全國利害,交涉累年,致起太平洋會議。頃聞日人自願交還,而以舉國眾論紛呶,致政府逡巡無措,我竊憂之。仆棲心物外,不問世事久矣。群言淆亂,不忍坐觀,復為公等陳之。
竊謂此事至淺,但請日人以無條件交還,則何妨直接交涉。若其不允,然後拒之,而聽太平洋會議公斷。進退不失,則何事紛紜畏憚為也。
請公等告日使曰:貴國以兵力取我青島於德,而宣言曰必以還中國,義師仁聞,萬國共仰。乃久假不歸,以義始而以利終,或要索條件,食言而肥也,匹夫猶恥之,何況號文明之強國乎?為是之故,是用召歐美所不直,而有太平會議之事。夫吾兩國為亞洲同文國也。其為鄰交久矣,自有交鄰之道舊矣。昔者邦域互爭互屬,吾東亞固有之,春秋之齊、魯,嘗有互爭互屬之地矣。至於釋嫌言好,則歸還侵地,絕無條件。故《春秋》書曰:齊人歸還鄆謹龜陰之田。美其仁也,稱其睦也,未聞要索條件也。春秋列國,此例至多。若歸侵地而又索條件,則非仁非睦矣。且吾兩國皆獨立國也,與其待太平洋列強之公斷,而後歸還山東青島,貴國恥之,吾中國亦恥之。請貴國踐昔誓言,以無條件歸還山東青島。其鐵路礦山自在其內,惟凡貴國官有財產自當另條補償。吾國篤守善鄰之道,必當以青島開為商埠。然此為歸還青島後吾國之內政,歸還國但踐言諾而不必過問也。且此關萬國之公,吾以弱國之勢,處地主之誼,又不必患歸後而吾不開為商埠也。貴國今以無條件歸還山東青島,雖少遲乎,然昭大信而明高義,豈惟吾國感德,其諸各國應共讚嘆。若待太平洋會議迫還,則寡味矣。且令吾國人感列強而不感貴國,如交還遼東然,豈智者而出此?
夫日人向不提議歸還,至今乃迫而歸還,其為不願聽太平洋會議,受列強迫還之恥至明也。或以一言而聽我,未可知也。假其戀戀礦山鐵路,而不允無條件交還,吾然後拒之而聽太平洋會議未晚也,亦未有失也。乃論者紛紛,皆若必以力拒交涉為天經地義之至理。一犬吠形,百犬吠聲,雷同相隨,不知國恥,則是大惑不解也!
持拒者之說,其一者蓋曰:日人之恃強力而詐諼無信也,彼惡太平洋會議之傳訊,而今先以美言誘我,支離緩我,候會議畢,然後挾勢而迫我,我政府畏之媚之,或因內爭藉其力而甘與之,則青島山東萬劫不復矣。不若拒直接交涉,而聽之太平洋會議也。其一又曰:吾兩年來竭全國之力,大聲疾呼以拒日直接交涉,感動列強,至今乃得此太平洋會議之舉。今垂開議矣,乃忽自行交涉,是內棄前議之力,外失列強之心,而今後無我與也。不如立絕談判,而專聽太平洋會議也。
釋之曰:君等所嫌,在直接交涉耳。若吾所言,以無條件交還為交涉,若其允我,可免太平洋之會議,不亦善乎?且吾國民皆以專待太平洋會議為心,吾則一曰不可恃,二曰太無恥。昔當附會戰德之時,皆以依附列強為進,成大國之資,為希望歸還山東青島之助。乃國際聯盟之開,黜中國為四等國,至不得與希臘、塞維同列,而五強會議,雖以美威路遜之公,亦不能少助山東青島之一事。夫天下豈有己不自立,專恃外人之理乎?且前車覆矣,吾舉國人士,氓氓蚩蚩,尚不鑑戒,舉國翹首企足而專望外助。或又曰哈定惡日者,必我助也。寧詎知日人巧捷百出,最善運動。美威路遜之初意豈非欲助我者哉?後迫於意使歐杜之出會,日本亦示出會之意,遂絀而不敢自申其志。今歐美各報,已紛紛言太平洋會議中國不可懷奢望矣。雖或為日人所鼓扇,然鄙人以為是至言也,鄙人敢預決吾之必不能全得意也。然則至太平洋會議而有失,鐵路礦山或不可得,則諸公等之所紛爭何為也哉?
吾獨立國也,義當自行其國權之交涉,不能待於外人。若有待於外人,同於匹夫,身被侵辱而訴於有司,是以己為被治而自降其獨立國之資格也。假使如願而償,恥莫大焉。今外國人笑吾國人如嬰兒,無人提攜則不敢行路。豈不誠然哉?況雖無恥而依外人,必不能如願耶?又適在覆轍時耶?
憶昔甲午東事敗後,張香濤、文雲閣皆謂俄必迫日還遼,乃運動求之,已而果然,二公大稱俄而大自詡。吾謂俄非助我而自欲遼也,二公大怒。然後果如何?二公博學之才者也。嗟夫!吾國人士之知識志事久矣。其依外而不自立也,亦可哀矣。國之不競有以夫,況陵夷至今日哉?日總理原敬與山本大臣,吾舊交也,前歲吾曾貽書請其以無條件交還青島,時未至也。今其時矣。如吾議日人不允以無條件歸還,然後拒絕交涉,而聽之太平洋會議,雖亦恥乎,然亦不得已也,固無失也。豈不綽綽乎進退有餘裕哉?惟裁察。康有為。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