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張勛書代瞿鴻禨等作

《致張勛書代瞿鴻禨等作》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致張勛書代瞿鴻禨等作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紹帥尊鑒:
敬啟者,我朝撫有中夏二百餘年,德澤涵濡,神聖繼軌,滋生之丁不征,蠲租之詔屢下。雖中葉以後,四國憑陵,庫帑虛竭,而國無加賦之政,民無流離之苦。所以辛亥以前,國勢雖弱,人心未渙。朝廷方采輿論,勵精圖治,爰遣生徒遊學海外。封疆大臣奉行不善,所資遣者多青衿佻達之士。孫、黃之徒,伺隙構煽,遂倡為排滿之論,萌芽學校,毒痛四海,因有武昌辛亥之亂。此天下臣民言之痛心者也。夫武昌兵亂,一隅之事也。大兵朝蒞,漢陽夕下,熊羆之士,方思致死,以靖寇亂;乃秉政大臣,連電阻戰,功敗垂成。執事以一旅師,屹守金陵,士張空拳,軍無半菽,然猶支持半載,俘馘無算,卒以無援,未竟壯志。罷戍之卒,耕田之夫,至今言之猶為隕涕,以為天祚皇室,必將復興本朝者,非公而誰乎?
夫九鼎淪喪,於今六年矣。兵戈四起,總統再易,人民離散,四海騷然。政令繁於秋茶,徵稅苛於猛虎。報館傖楚之輩,濫躋台司;郊遂不齒之人,高據國會。一歲之費,殆近千萬。竭兆庶有盡之膏血,填黨人無窮之谿壑,神人怨怒,道路咨嗟。夫向之建議者,固為政體既更,富強可待也。試問今日中國視宣統三年以前為富乎?為強乎?天誘其衷,自即顛覆;義旗飆舉,率土景從。含氣之屬,挈壺漿以迎師;高旅之民,願征繕以戴故主。誠國家再造之秋,黔首來蘇之日也。元戎初駕,暴徒乞降;羽檄暫馳,凶醜奔散;歡騰薄海,譽播鄰封。雖李、郭之收西京,西平之殲涇卒,何以加茲?方今九服阽危,四鄰環伺,自宜迎奉鑾輿,早日反正,上妥九廟,下維人心。
伏□皇上睿哲文明,恭儉仁孝,經筵進講,無間寒暑,是典學之勤也;祗敬大臣,恩禮師傅,是好賢之誠也。今中國喪亂雖頻,幅員未裂。臨以仁明之辟,輔以忠貞之臣,崩析之禍猶可亟止。若再循世俗之論,因循數年,恐雖有善者,無能為矣。今橫議之士,猶思藉口共和,保持利祿,動言時事艱難,非沖人所能負荷,不知政體為天下吐棄久矣。前之墨西哥,今之俄羅斯,可為殷鑑。況今之為總統者,雖黨人之所樂推,非億兆之所傾向;以任艱巨,果能勝乎?即別選賢能,而黨派競爭,終不能安於其位。左手據天下之圖,右手刎其喉,即為黨人計,亦未為得也。鴻禨等伏處海上,聞田夫野老之言,深知民心之思故主,肇亂之由共和,用敢不避斧鉞,瀝血直誠。有夏中興,臣靡是賴;宗周復國,晉、鄭焉依?伏冀執事斥浮游之論,達不世之勛,國家幸甚!天下幸甚!臨箋不勝戰慄屏營之至。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