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水域:索馬里海盜》是2012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傑•巴哈杜爾 (Jay Bahadur)。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致命的水域:索馬里海盜
- 作者:傑•巴哈杜爾 (Jay Bahadur)
- 譯者:蘇抒揚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6月1日
- 頁數:197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47210291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為什麼索馬里海盜總能在各國海軍艦隊眼皮底下劫船?海盜們都是一群扛著步槍殺人不眨眼的惡魔嗎?海盜是怎么和被俘船員相處的?海盜們真的是神出鬼沒,蹤跡難尋嗎?海盜們把錢都花哪兒了?女人還是汽車?海盜把自己稱做海洋拯救者,眾多的索馬里青年把海盜當做謀生的職業。索馬里海盜每年劫持40多艘商船,敲定數億美元贖金。他們往往只需花上半個小時就能完成一次劫持行動,一般情況下他們儘量不殺船員。他們花錢如流水,上百萬美元幾個月就花得分文無有。最有冒險精神的加拿大記者傑·巴哈杜爾深入索馬里海盜發源地,向你展現一個真實、鮮活的海盜世界。
作者簡介
作者:(加拿大)傑·巴哈杜爾 (Jay Bahadur) 譯者:蘇杼揚
傑·巴哈杜爾(Jay Bahadur),加拿大自由記者、撰稿人,曾供職於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並為《紐約時報》《環球郵報》等媒體發表文章。2009年,25歲的巴哈杜爾兩度探訪索馬里,他深入海盜中心邦特蘭,近距離地接觸了海盜和當地的政治決策者,並對海盜集團的內部運作進行分析和報導。
媒體推薦
“傑·巴哈杜爾對海盜問題的爆發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對海盜進行了人性化的描寫,以獨一無二的視角揭示了索馬里海盜的內部運作。巴哈杜爾似乎對海盜們大無畏的精神心生敬慕之情,但他也避免過多地讚美海盜。他的報導勇敢而又富於細節。”
——美國《紐約時報》書評
“巴哈杜爾戳穿了關於海盜起源和運作的神話,呈現給讀者一個真實的非洲海濱。作者以勇敢而引人入勝的報導,為非洲學者以及普通讀者研究海盜問題提供了最有價值的閱讀素材。”
——《圖書館月刊》
“巴哈杜爾敏銳地觀察了索馬里海盜的內部運作,給出了實質性的評論。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書中有大量與海盜、政治決策者們面對面展開的對話,給我們一個豐富、有懸念的閱讀體驗。很難想像作者是如何孤軍深入這個法制失靈的國家,並神經緊繃地和這些危險人物接觸的。”
——《出版人周刊》
“傑·巴哈杜爾的實地報導和敏銳評論令人深受啟發,這比任何電視節目在海盜問題上的報導都更深入、更有價值。”
——美國《書單》雜誌
“獨到的見解,巧妙的構思,新銳的內幕。”
——柯克斯書評
圖書目錄
序:進入索馬里海盜的隱秘世界
1.海盜首領博雅赫追憶光輝歲月
2.索馬里海盜的前世今生
3.別相信傳言,那不是真實的索馬里海盜
4.博雅赫的小兵卒在士兵和海盜間搖擺不定
5.海盜大佬加拉德的戲劇人生
6.私人海洋警衛隊:海洋不是戰場,是名利場
7.阿拉伯茶葉,直擊海盜心靈的秘密鑰匙
8.我和海盜們的阿拉伯茶葉野餐會
9.蒙曼回憶劫船:一般不會殺害船員
10.是恨是愛?邦特蘭政府與海盜千絲萬縷的聯繫
11.與海盜的戰鬥,不是一個國家的獨角戲
12.進入埃爾漁村,深入海盜老巢
13.線人登上維多利亞號,揭秘海盜運營全過程
14.船員講述與魔鬼共舞的日子
15.透過維多利亞號剖析海盜們的魔鬼經濟學
16.最後的探訪,邂逅冷酷的新派海盜
尾聲:邦特蘭的難題
附錄1:索馬里宗族簡譜
附錄2:維多利亞號劫持團伙的特徵
附錄3:海盜年表
序言
進入索馬里海盜的隱秘世界
我將生平第一次踏上非洲大地。
轉機前乘坐的杜拜737 和它提供的餐飲已成為遙遠的回憶。我現在所乘坐的20 世紀70 年代產的前蘇聯安東諾夫飛機,有的只是磨損得沒有模樣的座椅、壞掉的安全帶和態度惡劣的烏克蘭飛行員;這架飛機甚至不允許在杜拜降落。我端坐在座椅上,只身前往尚未被國際社會承認的邦特蘭,去見識一下當今的海盜。
邦特蘭對古埃及人來說曾是一方沃土,而如今卻成為世界財富掠奪者的居所。我不確定這個索馬里東北部的自治區是否一如舊時那樣富足,但我很快發現,那些讓埃及人著迷的黃金和黑檀木已無跡可尋,唯有傳承了幾個世紀的金色沙土和遊牧民族亘古不變的膚色。
客艙里的空氣在正午太陽的蒸烤下令人煩熱難忍。我身上的汗水順著脊背肆意地流淌,浸濕了座椅上破舊的墊布。男乘客們把俄語的安全指示卡當扇子用,女人們也為自己的孩子扇風祛暑。
飛機開始在吉布地的跑道上加速,如此震耳的轟隆聲我只在幾十年前的老電影中體會過。
我的神經高度緊張,此前聽過的關於這類飛機的故事更讓我的焦慮加重:沉溺於伏特加的機械師攥著扳手猛砸發動機部件;幾個月前,一架飛機由於前起落架沒有打開而在博沙索的跑道上栽了個跟頭。
這是一條被忽略的航線,有的只是烏克蘭裔契約機組成員的滿腹牢怨。這架航班就好似冷戰殘留下的遺蹟,是索馬里、前蘇聯兩國間相互排斥而最終關係斷裂的物證。
飛機全速前進,索馬里乘務員開始在廣播裡禱告:真主至大,真主至大,真主至大。在隆隆的轟鳴聲中,我們把大地甩在身後,沿亞丁灣海岸線向東,飛向索馬里。
幾個月前,我剛從大學畢業,在芝加哥一家市場調查公司撰寫無聊的報告消磨時光。我夢想著有朝一日能進軍新聞界。
我對新聞學校沒什麼興趣,覺得那是生命中最好的兩年光陰的浪費。我應該珍惜這時間,研究如何把工作開闢到從未有人觸及的領域。
索馬里就是很好的選擇。
它被視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國家之一,堪比伊朗或阿富汗。我在學生時代就對這個國家情有獨鐘。在政治學的課上,我夢想著能為這個自稱索馬里蘭共和國的小國家帶來民主勝利,引起舉世關注。
2008 年9 月,軍火運輸船費那號遭劫持的訊息成為媒體頭條,這給了我一個更真實的機會。我試探著聯繫一些索馬里通訊社。10 分鐘之內,我收到了加洛威電台熱情的回覆,那是邦特蘭首府唯一的新聞媒體。在與電台的創始人穆罕默德·法羅爾通了幾次郵件和電話之後,我決定買機票前往索馬里。
白人逃離之所
乘飛機去索馬里簡直是飛行恐懼者的噩夢。那是長達45小時的航程——經過法蘭克福、杜拜、吉布地、博沙索,最後到達加爾卡尤。
在杜拜乘機時,與我同行的是一群短途探親的流散索馬里人,他們的手推車裡載滿了外面世界的商品。他們好奇地看著我,打量我,目光中透露出他們思想上的波動。我無法解讀出那種波動;從邁出這次旅程的第一步開始,我已經失去了客觀判斷理智的能力了。新聞工作者多次在邦特蘭被綁架的報導充斥著我的頭腦。我竭力將忐忑不安的機上時光用於閱讀那本從圖書館淘來的索馬里語教材中。我潦草地在筆記本上寫下練習題的答案,那緊張備戰的架勢就好像我一到索馬里就要參加考試一樣。
在吉布地的機場,最後一張白人面孔在我視線中消失。機場像是剛受了一場戰火洗禮,顯得破敗不堪。
飛行了快35 個小時的時候,我和同行的旅客交流互動的欲望已經消失殆盡了。航行令人疲憊不堪,但出於對自身處境的考慮,我強迫自己去和任何一個朝我這個方向投來好奇目光的人熱切交談。我不曾見過我的索馬里招待人法羅爾,所以任何一個我在飛機上交到的朋友都有可能在我找不到他的時候幫我一把。萬萬不可在飛機跑道上落單。在索馬里,想必一個孤單的白人滯留在跑道上的訊息會更加引人注目。
得知我要去邦特蘭的首府加洛威,坐在我旁邊的鬍鬚男給我講了一個不幸的故事:幾個月前,一個決心成為穆斯林信徒的韓國人來到加洛威,想把這裡變成他的第二家園,但他不會說索馬里語,找不到住的地方,根本無法開展新的生活。
他在邦特蘭度過了將近兩個星期。第十二天,當他在街上閒逛的時候,一夥荷槍實彈的歹徒光天化日之下騷擾他。為了避免成為人質,韓國人奮起抗爭。他剛跑出幾米,就被人開槍射中了腿部。槍聲引起一陣騷亂,歹徒們趁亂散掉了,有人把他送到了診所。但據我後來聽到的另一個版本,這個韓國人是一個逃亡者,一直在逃離韓國當局的追捕。估計他覺得索馬里是這個世界上政府最不可能追捕他的地方了。
索馬里彎曲的海岸線忽左忽右地划過,飛機在陸地與水面上空交錯徘徊。透過刮痕橫斜的舷窗,亞丁灣一片碧藍,時而夾雜著翻滾的白色波浪。
博沙索是邦特蘭最北端的港口,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城市。
俯瞰這座城市,波浪形屋頂的建築此起彼伏,一個挨一個地簇擁著;莊嚴的清真寺尖塔從一兩層樓的建築群里脫穎而出。
飛機驀地傾斜了身子,朝著城市與海洋接縫處狹長的荒蕪海灘奔去——那正是博沙索機場跑道的所在。隨著安東諾夫飛機逐漸降低飛行高度,機艙內的溫度再一次攀升。幾分鐘之後,飛機顛簸著降落在沙塵密布的滑道上。
一個念頭第一次在腦海中浮現:我到了這萬惡的索馬里了。
索馬里似乎是一個被虛構了的國家。我們從這塊虛無縹緲的土地上獲知的訊息都只是道聽途說罷了。除了香蕉和牲畜外,索馬里還是國際新聞的出口國。有關索馬里的印象,比如軍閥、饑荒、黑鷹直升機、聖戰分子和海盜等,都是新聞媒體在過去二十年里製造出來的。從吉布地到索馬里這一路上,我也從世界新聞的閱讀者變成了世界新聞的生產者。
在博沙索短暫停留後,安東諾夫飛機再次起航,飛往邦特蘭南部邊境城市加爾卡尤。加爾卡尤可謂是非之地,北部達羅德與南部哈威耶兩派宗族勢力在此交匯,城市也沿著東西軸線被一分為二。這座城市響亮的英文譯名“白人逃離之所”讓我如坐針氈。
飛機再次顛簸著降落在覆滿塵土的跑道上,在擁擠的人群附近停下。終於到達了此次航班的終點站,我已成為機上僅有的一名非索馬里裔乘客,我沿著搖晃的台階下了飛機,焦急地在人群中尋覓著。
駛向加洛威
跑道上有一個聲音呼喚著我的名字,我感到從未有過的親切。那是法羅爾的堂兄奧馬爾。他身材短小、精悍,頭髮略顯稀疏,揮舞著手臂向我走來,臉上洋溢著熱情的笑容。我那緊繃著的神經終於放鬆下來了。
我和奧馬爾到了海關。一名工作人員打量著我,向我要了20 美元的“機場稅”和20 美元的簽證費,然後在我的護照上蓋了章。在詢問我打算在索馬里停留多長時間後,他潦草地把我的回答寫到了印章的縫隙里。
奧馬爾領我上了一輛閃亮的黃白色陸地巡洋艦汽車,后座坐著兩名訓練有素的警衛員薩義德與阿布迪拉希德,他們是我在索馬里期間的保鏢。兩人身著米黃色制服,兩腿間架著AK- 47 步槍,袖子上粗糙地縫著帶有“SPU”特警隊字樣的徽章,徽章上繡有藍色牡鹿頭圖案,這是邦特蘭警察的象徵。
在索馬里,即便是在城區,出行也需要四輪驅動的汽車。
加爾卡尤未鋪設的路面已經被磨損到了極致,車輪肆意地碾壓著地面上不平整的石塊。
路旁的建築外牆斑駁不堪,有的刷了白漿,有的則和黃土路面一個顏色。高檔的住宅樓粉飾著明亮色彩的幾何圖案,色彩和梵谷的油畫有些神似。商店的外牆也有這樣的鮮艷圖案,一包麵粉、一罐油、一瓶藥,給店內的貨物打廣告。
陸地巡洋艦停在一家雜貨商店門口,一名特警隊員閃身進去,帶回來一些奶油餅乾和幾瓶水。在正午驕陽的炙烤下,街道上空曠無人,只有幾個小孩警惕地從我身邊走過。
這條年久失修的單行公路連線了加爾卡尤、加洛威和博沙索,是唯一一條穿越700 公里沙漠、貫通邦特蘭南北的道路。
從加爾卡尤到加洛威只有250 公里,坑窪的地表使這趟行程變成了四五個小時之久的顛簸之旅。
此時正值邦特蘭兩個旱季中的第一個,枯黃的灌木分散於貧瘠的地表;灰塵透過衣服粘附在我的皮膚上,襯衣穿在身上的感覺像是砂紙製成的。高速路的兩側散落著空瓶子、舊輪胎,廢棄的塑膠袋掛在帶刺的灌木上,在風中飛舞。偶爾有駱駝默默地穿過馬路,我們緊急剎車,停車等待。
我們經過一片棚戶區,把車開到路邊,停在一個露天的小餐館旁邊,這個餐館的塑膠桌椅都快擺到馬路上去了。幾句對白過後,幾盤山羊奶泡過的糯米飯被端了上來,鐵盤邊上還有幾塊拳頭大小的帶軟骨的駱駝肉。我的兩個保鏢共享一盤,他們用手把糯米攢成團塞進嘴裡。我決定用他們給我的勺子吃,感覺這樣更像個上層人士。他們微笑地注視著我,等著看我第一次吃駱駝肉的反應。我盡力用刀和牙齒撕扯一塊多纖維的肉,茫然地向他們微笑。
再次上路,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周圍的黑暗包圍著我們,翻過幾個連綿的山丘後,加洛威昏暗的燈光在前方招引著我們。
車停在法羅爾的府邸門口,司機按響喇叭,幾個士兵開了鐵門。我跟在接待員的身後,拖著疲憊的腳步,走進了辦公室。桌上擺著幾摞紙和一台筆記本電腦,矮小壯實的法羅爾坐在那裡。房間裡光線昏暗,一盞燈發出淡淡的綠光,以至於無法辨別他的臉部特徵。我們握了手,互相問好。這個人將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保障我的安全。
見完面後,我們開車到了一處住宅。特警隊員在院子裡露營。我按照法羅爾的指示,穿過大廳到了我的房間。我取下裝有電腦、本子和瘧疾藥的背包,順手扔在床邊,甚至懶得把蚊帳拉下來就睡了。
對話索馬里海盜
我未來的活動將在加洛威這個高速膨脹的首府城市展開。我相信自己深入海盜日常生活的記錄方式,要比簡單地對油輪劫持事件做斷章取義的報導要更有價值。
和多數媒體的報導有所不同的是,索馬里不是一個無政府國家。索馬里並非統一的實體,內戰使這個國家分裂成好幾個自治的區域。邦特蘭成立於1998 年,人口總數大約有130萬,地域面積占整個索馬里版圖的1/4 到1/3,擁有近一半索馬里海岸線。它作為銜接亞丁灣與印度洋的航運要塞,自然成為索馬里海盜事件爆發的核心地帶。
寫這本書時,全世界對海盜劫持事件的報導如潮水般洶湧,而我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寫出一個全新的視角。海盜們恰好給了我最好的素材。如果說國際新聞版面上的報導僅僅勾勒了一張粗線條的黑白畫,我的任務就是給這幅畫增飾細化出繽紛的色彩。
在此行最後的幾天裡,我第一次在邦特蘭遇到白人,那是一組從澳大利亞來的電視台工作人員,而蓬頭垢面、留著連鬢絡腮鬍的我正打算飛離博沙索。在外人眼裡,我的索馬里之行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致命的水域》記錄了海盜們的日常生活,他們是如何花錢的,他們的汽車,他們的毒品和女人,他們為什麼視死如歸地從事海上冒險。那些國際媒體專題報導中端著AK-47 的惡棍,在本書中呈現出的是一群鮮活的年輕人形象。
我於2009年1月~3月、6月~7月兩度探訪邦特蘭。隨後,我又去了倫敦、羅馬尼亞、奈洛比和蒙巴薩島,在這些探訪中,我不僅同海盜交談,也和政府官員、被釋放的人質以及獄卒有過對話。我希望通過現場全景式的視角,把當下最窮凶極惡的海盜全面地呈現給讀者。
歡迎進入邦特蘭海盜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