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伯沙撒

《致伯沙撒》是英國詩人喬治·戈登·拜倫創作的一首詩歌。該詩借聖經中伯沙撒王的罪行敘事,對伯沙撒進行聲討和譏諷,並將矛頭悄然向當局的最高統治者轉移,用尖刻而辛辣的語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拜倫和英國統治階級的矛盾已經到了完全不能調和的地步,警告當局當心重蹈伯沙撤的覆轍。該詩一語雙關,鞭辟入裡,在對伯沙撒的聲討和譏諷中暗諷當局的最高統治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致伯沙撒
  • 作者:喬治·戈登·拜倫
  • 創作年代:19世紀
  • 作品體裁:詩歌
  • 外文原名:To Belshazzar
作品原文,中文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To Belshazzar
Belshazzar! from the banquet turn,
Nor in thy sensual fulness fall;
Behold! while yet before thee burn
The graven words, the glowing wall.
Many a despot men miscall
Crown'd and anointed from on high;
But thou, the weakest, worst of all­
Is it not written, thou must die?
Go! dash the roses from thy brow--
Grey hairs but poorly wreathe with them;
Youth's garlands misbecome thee now,
More than thy very diadem,
Where thou hast tarnish'd every gem:
Then throw the worthless bauble by,
Which, worn by thee, ev'n slaves con­temn;
And learn like better men to die!
Oh! early in the balance weigh'd,
And ever light of word and worth,
Whose soul expired ere youth decay'd,
And left thee but a mass of earth.
To see thee moves the scorner's mirth:
But tears in Hope's averted eye
Lament that even thou hadst birth--
Unfit to govern, live, or die.

中文譯文

致伯沙撒
伯沙撒!快離開你的筵席,
再不要昏昏然沉迷酒色;
看吧!那粉牆,那劃出的字跡,
還在你眼前煌煌閃爍。
世人常誤認:是上蒼允諾
那些暴虐者膏沐稱王;
而你,帝王中最糟的一個——
那兒不寫著:你必得死亡?
去吧!摜掉你鬢邊的玫瑰——
白髮戴紅花未免肉麻;
青春的花環怎與你相配?
比你戴王冠更不像話;
冠上的珠寶全叫你糟蹋,
還要它何用?快扔到一旁!
王冠給你戴,奴才也笑罵;
學點丈夫氣,像樣地死亡!
你老早就在天平上稱過,
言語和品德都毫無價值;
留給你的是泥土一撮,
靈魂比青春更早就飛逝。
世人見了你,有誰不嘲嗤;
“希望”卻垂淚,悲嘆這世上
竟有這號人:不配統治,
不配生存,也不配死亡。
楊德豫譯)

創作背景

巴比倫王伯沙撒和他的一乾大臣在一起設擺盛筵。歡飲之間,他吩咐將他的父親尼布甲尼撒王從耶路撒冷擄掠來的金銀器皿拿來飲酒,不僅如此,他還讚美自己的神。耶和華對伯沙撒王的所作所為非常生氣,決心給他以重重的懲罰。於是,就在伯沙撒王和眾人暢飲的時候,在王宮與燈台相對的粉牆上,出現了一個人的手指頭在寫字。所寫的文字是:“彌尼,彌尼,提客勒,烏法珥新。”伯沙撒問遍國內哲士,卻無一人能夠講解清楚其中的含義。經皇后介紹,先知但以理被請到王前。原來,這段文字的意思是:神已經數算你國的年日到此完畢。當夜,伯沙撒果然被殺,滅他國的人是瑪代人大利烏。
1815年2月,拜倫借聖經中該故事創作該詩,並不是為了聲討伯沙撒王的罪行,而是為了警告當局當心重蹈伯沙撤的覆轍,當心耶和華的手指頭有朝一日也會出現在他們王宮的牆上。

作品鑑賞

該詩創作時距拜倫被迫離開英國到歐洲大陸漂泊時間已經很近。詩歌用尖刻而辛辣的語言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拜倫和英國統治階級的矛盾已經到了完全不能調和的地步。而這一切的發生,並不是靠違背歷史規律的人為因素,而是出於天意和民意,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正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
詩歌的第一個段落中,塗油,即聖經中常用的字“膏”。當一個人在耶和華跟前或王跟前蒙恩時,耶和華和王將油脂彈在他的頭上和身上。顯然,此處的“塗油”和“加冕”意義相通。“最弱,最壞的一個”既是對當局的藐視,也是實指伯沙撒王本人。和他的父親尼布甲尼撒相比,伯沙撒殘暴有餘,勇猛不足。據聖經記載,當伯沙撒看到有手指頭在牆上寫字時,竟然嚇得“變了臉色,心驚意惶,腰骨好像脫節,雙膝彼此相碰。”
詩歌的第二個段落和第三個段落已經由對伯沙撒的聲討和譏諷開始悄然向當局的最高統治者轉移。真可謂一語雙關,鞭辟入裡。白髮和玫瑰、王冠和玩具等詞語的巧妙結合,既反映了拜倫仇視荒淫、藐視權貴的性格特徵,也顯示出了詩人較高的詩歌創作天賦。

作者簡介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月22日—1824年4月19日),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出生自沒落貴族家庭的拜倫天生跛足;因家庭變故而情緒變化無常的母親時常拿此殘疾對他冷嘲熱諷,童年的種種不幸讓他內心蒙上了陰影。犀利的言行和感情的泛溢,使得他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流浪,最終為了希臘的民族獨立運動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著有抒情短詩《記得當時我倆分手》等,此外還有敘事長詩《唐璜》《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等,並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