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西起新民廣場,東止洋浦大街的自由大路,寓意是“人民真正享有民主自由權利”。據史料記載,自由大路始建於1933年,當時稱至聖大路,1946年更名為自由大路。1987年9月1日在伊通河上建起大橋,命名自由大橋,將自由大橋以東的直升路也改稱自由大路。最新東延工程,自洋浦大街至下坎子,全長49.1公里。
基礎設施
1、自由大路(西段),自新民廣場至洋浦大街,全長9.2公里,見圖二。

自由大路(西段)
2、東自由大路(自由大路東延工程),自洋浦大街至下坎子,全長49.1公里,見圖二。

東自由大路
地名典故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有關單位:
為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精神,做好對文物舊址和城市建築風貌的保護工作,決定將新民大街、自由大路(西段)作為我市首條歷史文化街區,並通知如下:
一、歷史文化街區的範圍:北起解放大路與新民大街交匯處,南至新民大街與自由大路交匯處,然後向東至自由大路與同志街交匯處止。
二、對街路兩側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偽滿國務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偽滿軍事部、經濟部、法務部、交通部、綜合法衙、興農部、文教部等舊址,按照《文物保護法》約規定,加以嚴格保護,禁止擅自拆除、改造。
三、妥善保護街區的原有環境風貌,嚴格控制在街區內增建建築物和構築物。如有特殊需要,應按有關法律法規履行報批手續,其新建建築物在高度、體量、造型、風格、色調等:虧面,必須與周圍歷史建築相協調,適合整個街區的文化氛圍,不改變原來的環境風貌。
四、在街區兩端和各文物保護單位樹立安裝標誌說明牌,合理利用文物資源為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長春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