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本利用的可持續性評價

自然資本利用的可持續性評價

《自然資本利用的可持續性評價》是一本202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資本利用的可持續性評價
  • 作者:方愷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7月
  • 頁數:212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3069622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自然資本作為經濟社會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已取代人造資本成為當今影響人類福祉的限制性因子。準確評價自然資本特別是存量資本的利用狀況,對於科學研判和提升環境可持續性具有重大意義。《自然資本利用的可持續性評價》在系統總結相關領域核心概念和研究進展的基礎上,綜合借鑑環境管理學、生態經濟學、產業生態學等學科知識,提出了基於生態足跡改進模型的自然資本利用可持續性評價框架,將其用於城市、省區、中國和國際等不同尺度區域自然資本利用狀況的分析,並進一步通過構建環境足跡-行星邊界整合模型,對全球主要國家關鍵自然資本的可持續性進行了綜合測度。《自然資本利用的可持續性評價》為從整體上判斷人類活動的環境可持續性、識別關鍵自然資本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也為區域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

圖書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環境問題的產生與反思 1
1.2 自然資本利用的可持續性評價意義 4
1.2.1 完善自然資本核算的方法框架 4
1.2.2 深化環境可持續性的理論內涵 5
1.2.3 豐富自然資本利用可持續性的評價實踐 5
1.3 自然資本利用的可持續性評價框架 6
參考文獻 8
第2章 相關概念及研究進展 13
2.1 自然資本 13
2.1.1 核心概念 13
2.1.2 內涵辨析 15
2.1.3 研究進展 17
2.1.4 主要局限 20
2.2 可持續發展 21
2.2.1 發展歷程 21
2.2.2 主要原則 23
2.2.3 研究進展 24
2.2.4 主要局限 29
2.3 環境可持續性 30
2.3.1 可持續性科學 30
2.3.2 可持續性分類 31
2.3.3 研究進展 32
2.3.4 主要局限 35
2.4 本章小結 36
參考文獻 36
第3章 環境足跡 48
3.1 環境足跡的基本問題 48
3.1.1 產生與發展 48
3.1.2 概念與邏輯 49
3.1.3 分析與評價 50
3.1.4 實踐與套用 51
3.2 環境足跡的邏輯框架 51
3.2.1 分類框架 51
3.2.2 運行框架 53
3.2.3 主要指標 54
3.3 環境足跡的核算方法 58
3.3.1 自上而下核算方法 58
3.3.2 自下而上核算方法 60
3.3.3 混合核算方法 62
3.3.4 資料庫建設 63
3.4 環境足跡的套用實踐 63
3.4.1 產品碳標誌 63
3.4.2 企業環境責任評價 66
3.4.3 區域環境可持續性評價 68
3.5 環境足跡的發展趨勢 69
3.5.1 環境足跡的權衡與整合 69
3.5.2 中小尺度環境足跡跨區域轉移 69
3.5.3 產品和機構環境足跡標準研究 70
3.5.4 環境足跡與行星邊界的耦合 70
3.6 本章小結 71
參考文獻 72
第4章 生態足跡三維模型 81
4.1 已有模型 81
4.2 主要缺陷 82
4.3 改進思路 83
4.3.1 如何計算某一區域的足跡深度 83
4.3.2 如何計算某一區域的足跡廣度 83
4.3.3 三維模型改進前後在生態足跡結果計算方面的差異 84
4.4 概念模型 85
4.5 量化模型 86
4.5.1 足跡廣度計算
4.5.2 足跡深度計算 87
4.5.3 物理意義及取值 88
4.6 模型拓展 88
4.6.1 資本流量占用率 88
4.6.2 存量流量利用比 88
4.6.3 人均歷史累積足跡廣度 88
4.6.4 足跡廣度基尼係數 89
4.6.5 理論足跡廣度 90
4.7 科學性與合理性 90
4.7.1 區分流量資本和存量資本 90
4.7.2 具有時空雙重屬性 91
4.7.3 兼顧代內公平與代際公平 91
4.8 本章小結 91
參考文獻 92
第5章 城市自然資本利用評價 94
5.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95
5.2 耕地自然資本利用狀況 96
5.3 草地自然資本利用狀況 97
5.4 林地自然資本利用狀況 98
5.5 水域自然資本利用狀況 98
5.6 建設用地自然資本利用狀況 99
5.7 貴陽市自然資本利用的總體狀況 100
5.8 本章小結 102
參考文獻 103
第6章 省區自然資本利用評價 105
6.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05
6.2 存量資本消耗的省際分布 105
6.3 流量資本占用的省際分布 106
6.4 自然資本利用的省際格局 107
6.4.1 省域聚類劃分 107
6.4.2 自然資本利用的省際格局 109
6.5 與傳統方法的比較 110
6.6 本章小結 111
參考文獻 111
第7章 中國自然資本利用評價 113
7.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13
7.2 生態足跡和生物承載力 113
7.3 足跡深度 114
7.4 足跡廣度 115
7.5 自然資本利用的時空變化 115
7.5.1 變化率 115
7.5.2 資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 116
7.5.3 剪刀差 117
7.6 本章小結 117
參考文獻 118
第8章 國際自然資本利用評價 120
8.1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121
8.2 流量自然資本占用的國際格局 121
8.3 存量自然資本消耗的國際格局 124
8.4 自然資本利用變化的國家分類 126
8.5 本章小結 128
參考文獻 129
第9章 資源環境承載力 131
9.1 概念緣起 131
9.2 研究範式的比較分析 132
9.2.1 限制因子分析 132
9.2.2 多因素綜合分析 133
9.2.3 生態足跡分析 135
9.2.4 HANPP分析 135
9.2.5 行星邊界分析 136
9.3 研究範式的互動關係 137
9.3.1 遞進關係 137
9.3.2 重疊關係 138
9.3.3 互補關係 139
9.4 本章小結 140
參考文獻 142
第10章 足跡-邊界環境可持續性評價 145
10.1 行星邊界框架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套用 145
10.1.1 理論基礎 147
10.1.2 內涵演進 149
10.1.3 研究概況 151
10.1.4 實踐套用 153
10.2 行星邊界框架與傳統承載力評估的比較 156
10.2.1 評估理念 156
10.2.2 評估方法 157
10.2.3 臨界閾值的選取 157
10.2.4 評估結果的實際意義 158
10.3 基於環境足跡與行星邊界整合的環境可持續性評價模型 158
10.3.1 基本思路 158
10.3.2 概念模型 159
10.3.3 量化模型 159
10.3.4 科學性與合理性 160
10.4 本章小結 160
參考文獻 161
第11章 國際環境可持續性評價 167
11.1 指標選取與邊界設定 168
11.2 環境可持續性壓力指數 169
11.2.1 環境赤字標準化 169
11.2.2 環境赤字權重化 169
11.3 環境可持續性分析 170
11.3.1 氣候變化 170
11.3.2 水資源利用 171
11.3.3 土地利用 172
11.4 主要國家聚類分析 173
11.4.1 標準赤字的國際比較 173
11.4.2 權重係數(足跡-邊界比)的國際比較 174
11.4.3 環境可持續性壓力指數的國際比較與聚類分析 175
11.5 本章小結 177
11.5.1 評估結果的合理性 177
11.5.2 結論 178
參考文獻 179
第12章 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分析 182
12.1 相關領域研究進展 183
12.1.1 自然資源核算 183
12.1.2 環境經濟核算 183
12.1.3 國家資產負債表編制 184
12.1.4 生態系統服務評估 185
12.2 理論基礎 185
12.2.1 會計學理論 186
12.2.2 經濟學理論 186
12.2.3 資源環境科學理論 187
12.3 概念內涵 187
12.3.1 自然資源資產 187
12.3.2 自然資源負債 188
12.3.3 自然資源淨資產 188
12.4 框架結構 188
12.4.1 基本假設 188
12.4.2 表式結構 189
12.4.3 數據來源 191
12.5 主要類型 191
12.5.1 綜合型負債表 192
12.5.2 要素型負債表 192
12.6 編制實踐 193
12.6.1 研究區域與數據 193
12.6.2 甘肅省自然資源資產評價 194
12.6.3 甘肅省自然資源負債評價 197
12.6.4 甘肅省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分析 198
12.7 本章小結 199
參考文獻 200
第13章 結語 204
13.1 主要結論 204
13.2 政策建議 207
13.3 主要創新點 209
13.4 研究展望 210
13.4.1 生態足跡三維模型拓展研究 210
13.4.2 足跡家族與行星邊界整合研究 211
13.4.3 自然資本利用與環境可持續性評價的實踐與套用研究 211
參考文獻 2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