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價值鏈研究

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價值鏈研究

《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價值鏈研究》是依託中山大學,由劉靜艷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價值鏈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劉靜艷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本項目是生態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前沿課題。近年來,我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迅速,民間資本介入自然保護區已成為趨勢。然而由於我國生態保護立法尚未健全,正外部性的權益和外部不經濟性的責任缺乏有效匹配,資本的逐利性已造成對生態資源的過度和無序開發。為此,確保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價值的有效實現和保值,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然而,目前理論研究明顯滯後。本研究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提出生態服務價值鏈的概念,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價值的動態評估體系,構建生態服務價值鏈模型,追蹤研究生態服務價值的動態傳遞過程,為自然保護區最最佳化實現生態服務價值提供系統和動態的量化管理工具。通過比較研究民間資本介入自然保護區對生態服務價值鏈的驅動和風險機制,識別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價值實現和保值的關鍵要素,為實現我國自然保護區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機制和決策依據,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結題摘要

自然保護區是國有資產,也是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是現有條件下人類保護自然最有效的手段。近年來,我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迅速,為解決保護區資金不足問題,民間資本介入自然保護區已成趨勢。然而由於我國生態保護立法尚未健全,資本的逐利性導致整體租賃模式下的自然保護區“圈地”、環境退化、自然資源貶值、本地社區發展缺失等問題更加突出。然而,理論研究明顯滯後於實踐,突出表現是監督和評估機制尚不健全。為此,如何科學評估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服務價值,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符合環境倫理的要求,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本項目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 理論研究的創新和深化。(1)修訂了生態服務價值的概念。基於對生態服務價值研究相關問題的系統綜述,本研究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將環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和社會可持續三個維度共同置於生態服務概念體系中。並在此框架下,研究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服務功能分類。(2)提出了生態服務價值鏈的概念。構建了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價值鏈的結構模型,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價值鏈上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合作關係的關鍵要素及治理機制等問題進行了研究。2. 研究方法的豐富和突破。(1)採用系統動力學方法。本研究除了採用市場定價法、替代成本法、條件價值法(CVM)之外,採用系統動力學的研究方法,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系統進行了因果關係分析、系統流圖繪製、系統方程建立及系統穩定性分析,進而探索了對自然保護區進行動態監督和評估的方法和途徑。(2)案例研究。選取九寨溝自然保護區和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作為實證研究對象,分別對其未來十年的生態服務價值進行了預測性研究。研究表明,社會可持續價值是自然保護區生態服務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3)質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3.研究成果的實踐指導性。(1)研究成果在5個國際學術會議(其中兩次為國際學術峰會-ICHRIE)和4個國內學術會議上宣讀和交流;項目主持人特別受邀參加了6個涉及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旅遊目的地發展的專家研討會,研究成果受到高度關注和認同,對於指導當地生態可持續發展、民間資本介入機制的管理等問題具有指導意義。(2)在國際頂級期刊(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發表論文1篇,國核心心期刊發表4篇,人大複印資料全文檢索1篇;1篇英文論文已進入國際頂級期刊(Tourism Management)的第2輪評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