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潼北凌村

凌村位於渭河北岸,東鄰油槐街道,西鄰西延鐵路線和昌寨村,南臨耿西村,北臨相橋街辦新李村。高陵至油槐公路、相橋至臨潼公路從村中交叉通過,交通相當便利。北凌村由北凌、西王、東王、湘馮、北馮和大馮6個村民小組組成,現有373戶1513人,耕地2600餘畝。全村土地平坦,東方紅抽渭灌溉全部覆蓋,盛產小麥、玉米、棉花和蔬菜。養殖業以奶牛、奶羊、雞、豬等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凌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臨潼區
  • 電話區號:029
  • 地理位置:渭河北岸,東鄰油槐街道
  • 人口:373戶
  • 方言:陝西方言
村名來源,地理環境,著名人物,地圖信息,

村名來源

北凌村原名北馮村,1982年,在臨潼縣一次表彰會上,康橋鄉北馮村和油槐鄉北馮村都接到領獎通知,縣政府發現兩村村名相同,給工作造成諸多不便,於是決定,將油槐鄉北馮村改名為北凌村,村名沿用至今。南趙村座落於臨潼區東北方,回民起義時,杜趙兩家選擇了中間低,四周高的船型地帶為村莊,西北方修建了4.5米高的土塔,意為繫船用,以求村子穩定、平安。

地理環境

北凌村位於渭河北岸,東鄰油槐街道,西鄰西延鐵路線和昌寨村,南臨耿西村,北臨相橋街辦新李村。高陵至油槐公路、相橋至臨潼公路從村中交叉通過,交通相當便利。北凌村由北凌、西王、東王、湘馮、北馮和大馮6個村民小組組成,現有373戶1513人,耕地2600餘畝。全村土地平坦,東方紅抽渭灌溉全部覆蓋,盛產小麥、玉米、棉花和蔬菜。養殖業以奶牛、奶羊、雞、豬等為主。
北凌村原名北馮村,1982年,在臨潼縣一次表彰會上,康橋鄉北馮村和油槐鄉北馮村都接到領獎通知,縣政府發現兩村村名相同,給工作造成諸多不便,於是決定,將油槐鄉北馮村改名為北凌村,村名沿用至今。現全村人口為373戶1513人。
北凌村村民以漢族為主,近幾年,因聯姻,有極少數回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女性遷入。
過去,村民住房一般都是簡陋的土木結構瓦房,另有許多貧困之家居住在草房之內。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全村建築均為磚混結構,既美觀又安全。村中主要道路已經硬化,交通工具也由原來的步行及少數富裕人家的腳踏車為主,變為電動車、機車為主,另有不少農家擁有了自己的小汽車。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帶來了生產方式的改變,原來落後的生產工具逐漸淘汰,牲口拉犁、人工耕種的生產方式也逐漸絕跡,現在,農業生產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大型聯合收割機、旋耕機進地作業,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機械化耕種形成的剩餘的勞動力大多出外務工,既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又把城裡相對文明的生活方式帶回村子,使全村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1996年,全村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均可按時入學。現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現免費入學。30%學生享受蛋奶工程。全部村民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全村60歲以上老人享受農村養老保險政策。

著名人物

凌志耕是本村一位影響較大的人物,他生於1923年,早年加入中共地下黨,1947年任關山中學校長時,即利用工作之便,在教師、學生中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發展地下黨員,後轉至耀縣仍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共渭南地委宣傳部長、《陝西日報》社黨委書記等職務,1965年調任蒲城縣委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下放至韓城鋼廠鍛鍊改造。粉碎“四人幫”後平反,任渭南師範專科學校黨委書記兼校長。1998年5月因病逝世。

地圖信息

地址:西安市臨潼區三零四縣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