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渙醬包瓜

臨渙醬包瓜

臨渙醬包瓜,安徽省濉溪縣特產,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臨渙醬包瓜又稱菜中菜,外殼是圓、嫩、鮮、脆的醬培包瓜,內瓤為“傾餡十樣綿,顏色有五六”的醬菜。色澤光亮,脆嫩清香,人口清爽,鹹甜適度,醬味濃郁,南北皆宜。

2018年3月,臨渙醬包瓜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渙醬包瓜
  • 外文名:Lin Huanpaste cover melon
  • 產地名稱:安徽省濉溪縣
  • 品質特點:鵝卵形、味微苦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2018年第31號
  • 批准時間:2018年3月8日
產品特點,歷史淵源,產地環境,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臨渙醬包瓜成品醬包瓜瓜型似鼓,色澤光亮,無肉眼可見外來雜質;脆嫩清香,入口清爽,鹹甜適度,醬味濃郁。
臨渙醬包瓜
臨渙醬包瓜

歷史淵源

鹹豐七年(1857年),南京人潘孝武父子來臨渙集開設“園昌齋”醬菜園。
1949年,國有臨渙醬品廠成立。
1995年,國有企業改制後,當地人民開始經營自己的醬品作坊。
臨渙醬包瓜
醃製包瓜

產地環境

濉溪縣年平均氣溫14.5℃,降雨量852.4毫米,日照充足,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季(3-5月)溫暖,季平均氣溫14.4℃,氣溫回升快;天氣多變,雨量較冬季增多,常刮偏東風。夏季(6-8月)炎熱,因受海洋性氣候影響,降水集中,蒸發量大,多偏南風。秋季(9-11月)涼爽,降溫快,氣溫日較差大,多偏東北風。冬季(12月到翌年2月)因受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影響,天氣嚴寒,雨雪稀少,多偏北風。
臨渙醬包瓜
女瓜田
濉溪縣屬古河床邊緣中等富水區,境內有澮河、泡河等自然河2條以及界洪河、護城河等人工河2條。臨渙地區為黃土性古河流沉積物覆蓋,屬剝蝕堆積地形。由於沉積較早,在漫長的成土過程中,沉積之初富含的碳酸鈣被淋洗到底層,適宜生產蔬菜。

生產情況

截至2015年底,濉溪縣臨渙醬包瓜年銷售量1000多萬斤,有500畝醬包瓜原料基地。
臨渙醬包瓜
臨渙醬包瓜

產品榮譽

2012年1月,臨渙醬菜被安徽省商業經濟學會、省“江淮老字號暨江淮新品牌”評選委員會認定為“江淮老字號”品牌。
臨渙醬包瓜
臨渙醬包瓜
2018年3月,臨渙醬包瓜成功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稱號。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臨渙醬包瓜產地範圍為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韓村鎮、鐵佛鎮、百善鎮、孫疃鎮、五溝鎮、四鋪鎮行政區劃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種類
醬菜。
原料要求
外皮料(包瓜):外包瓜皮採用本地(濉溪縣臨渙鎮及周邊的韓村鎮、五溝鎮、百善鎮、鐵佛鎮、四鋪鎮、孫疃鎮)一種特有甜瓜(cucumismelo),又名女兒瓜。
填充物:鹹豆角、石花菜、醬苔、醬苤藍、醬杏仁、醬黃瓜、醬花生仁、醬生薑、萵苣、陳皮,填充物應符合相關要求。
加工用水:水應選自保護區域內地下水,並符合GB5749的規定。
工藝要求
生包瓜處理(切蓋去瓢):製作時將鮮瓜洗乾淨,先削去瓜蒂,用圓筒挖蓋刀,從瓜蒂處刺入,挖一塊圓形瓜肉,作蓋,然後用挖勺挖淨瓜膛內瓜瓢。
包瓜醃漬(初醃):7-8月份,將新鮮的、去瓤的包瓜放入缸初醃。初醃100千克鮮瓜用食鹽7千克,層鹽層瓜,逐層下缸,撒鹽時注意瓜膛內應有一半鹽,裝-距缸口(池口)15厘米時撒上鹽,將瓜皮蓋鋪在鹽面上,再覆蓋一層鹽。24小時後,轉缸(池)翻菜,灌入濃度為23%的鹽水,漫過菜體10厘米。48小時後,將瓜撈出。
包瓜醬漬(復醃):每100千克初醃的鮮瓜皮用食鹽18千克,層瓜層鹽入缸(池),缸(池)滿為止,二十四小時後翻菜,二到三天翻一次,翻六到七次、日曬夜露30餘天,再用自製甜麵醬醬瓜,一層瓜一層面醬。培40天后製作成琥珀色的瓜殼待用。
餡料調配:根據不同口味要求,從所述餡料中選取全部或部分餡料按相應比例調配。
裝料成形:將餡料裝入醬培成熟的瓜殼內,最後將先前切下來的圓瓜皮蓋再蓋上,綑紮為原鮮包瓜的形狀即為成品。
理化指標
成品醬包瓜瓜殼質量占成品總質量的比重≤50%。每100克醬包瓜中食鹽(NaCl)含量≤18克,蛋白質≥2.5克,脂肪≥1.3克。

專用標誌使用

臨渙醬包瓜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濉溪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臨渙醬包瓜的檢測機構由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