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再用前韻送祐之弟歸浮梁

臨江仙·再用前韻送祐之弟歸浮梁

《臨江仙·再用前韻送祐之弟歸浮梁》是宋代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表現了作者閒處過平生的人生態度,以及選擇平靜閒淡的生活方式;下片回憶了往昔與弟弟小窗風雨、對床夜話的手足情誼,想像族弟歸途之中的情景,祝福他有青翠如黛的山、明亮如鏡的水相伴前行,表達了與弟弟的離別深情。全詞對仗工整,比喻巧妙,運用想像,含蓄蘊藉,耐人回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臨江仙·再用韻送祐之弟歸浮梁
  • 作品別名:臨江仙·鐘鼎山林都是夢
  • 作者:辛棄疾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出處:《全宋詞
  • 文學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臨江仙·再用前韻送祐之弟歸浮梁
鐘鼎山林都是夢,人間寵辱休驚。只消閒處過平生:酒杯秋吸露,詩句夜裁冰。
記取小窗風雨夜,對床燈火多情。問誰千里伴君行?曉山眉樣翠,秋水鏡般明。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臨江仙:詞牌名。原為唐代教坊曲名,又名“謝新恩”“庭院深深”“瑞鶴仙令”等。此詞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韻。
⑵祐之:辛祐之,辛棄疾的族弟。浮梁:縣名,宋屬饒州。《浮梁縣誌·官司志》:“辛次膺字企李,萊州人,政和二年(1112)進士,靖康初,奉親來知浮梁,遂留居溪東之南城最高山下。”
⑶鐘鼎:鐘鳴鼎食,古代富貴人家擊鐘奏樂,列鼎而食。形容生活奢侈豪華。山林:指隱居鄉野。
⑷寵辱休驚:寵辱不驚。《老子》:“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⑸裁冰:比喻構思新穎精巧。
⑹“記取”二句:記住兄弟相見對床夜話時歡樂難忘的情景。《王直方詩話》:“東坡喜韋蘇州‘寧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之句,故在鄭別子由云:‘寒燈對疇昔,夜雨何時聽簫瑟。’……在東府者有云:‘對床空悠悠,夜雨今蕭瑟。’……又云:‘對床老兄弟,夜雨鳴竹屋。’此其兄弟所賦也。”
⑺“問誰”句:祝願之語。
⑻“曉山”二句:語出王觀《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不管是錦衣玉食的官宦生活,還是嘯吟山林的隱居生涯,都是一樣的,都不過虛無的夢幻。人世間的榮辱得失,不要感到心驚。只需要在清靜閒適中自由自在地度過一生:秋來飲美酒,冬到吟佳句,有了好心情,觸處皆畫境。
你該不會忘記,當年風雨之夜,我們窗前相聚;油燈之前,我們閒坐暢談。如今,你要遠去浮梁,這慢慢長途有誰伴你而行,好在還有一路的好風景:傍晚,山巒秀美青翠,宛如佳人的雙眉;秋水澄澈透明,好像晶瑩的明鏡。

創作背景

《臨江仙·再用前韻送祐之弟歸浮梁》當作於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之後辛棄疾退居江西上饒時期。在罷歸賦閒的日子裡,可以排遣壯懷愁緒的,只有飲酒、賦詞諸項。此時他送族弟辛祐之歸浮梁,為賦別情而作此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詞上闋以議論為主,是對族弟的勸解,希望族弟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有兩層意思:仕途中的順與逆,生活中的榮與辱,不過如同夢一樣的虛幻,沒有必要為此傷腦筋費心思;就算是遇到了坎兒,有了好心情,生活依然可以充滿詩意。本是送別,卻來了這么一番議論,似乎有些離題。其實,這正是這首詞的特別之處。詞人的送別不同於一般的送別:不作悲戚憂傷之態,不抒哀怨纏綿之情。男兒的送別,有從容有豪爽,有豁達有寄託。
下闋寫送別,均為虛寫。其一,沒有記寫送別的場面,反而截取了往昔相聚的畫面:“記取小窗風雨夜,對床燈火多情。”志同者相聚,滿心歡喜,知音者暢談,在無拘無束的溫馨中含有幾多的愜意自在。其二,用一設問,想像朋友離別之後的情景:“曉山眉樣翠,秋水鏡般明。”秀美的山水陪伴著族弟,可以消解旅途的孤獨寂寞,更為重要的是,還包含著詞人的美好祝願:前程美好,就像這陪伴著的秀美山水。
辛棄疾當時退居田園,有較多時間觀察農村的美景,體驗家居的閒適樂趣,因此此詞總體上呈現出和諧沖淡、舒緩雍容的特點,詞的內容與《臨江仙》六十字型流麗諧婉、舒緩和暢的體式特徵相一致,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

名家點評

遼寧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原副主席謝俊華《辛棄疾全詞詳註》:這首送別族弟辛祐之的詞,筆端流溢一片寬厚慈愛的真情。今日讀之,其心腸形態語氣,如在目前!詞的上片,以長兄飽經滄桑的身世體驗,囑咐兄弟要做到寵辱不驚,閒適度日,以保持身體心理的平安康健。詞的下片,寫兄弟相逢親情交融的留戀並祝祐之一路順風。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臨江仙·再用前韻送祐之弟歸浮梁
辛棄疾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